第1章

第 0 章《寒匠往事》

景泰元年冬,沈砚第一次见到师父时,雪下得正紧。老工匠蹲在工造监墙角,用冻裂的手指捏着块木炭在地上画:"这叫 ' 燕尾榫 ',严丝合缝,就像......" 他突然剧烈咳嗽,血沫溅在图纸上,"就像这世道,看着牢实,其实全是裂缝。"

那年沈砚才十五岁,是个偷学手艺的孤儿。师父把他藏在工棚夹层,教他认鲁班尺上的 "财病离义官劫害":"记住,' 义 ' 字刻度最吉利,可匠人活在世上,哪有真正的义气?"

乙巳年春,师父突然把半块双鱼玉佩塞给他:"若我出事,去典籍局找魏知古。" 三日后,就传来 "修缮钦安殿失足落水" 的消息。沈砚在灵前烧图纸时,发现灰烬里残留着 "乙巳工案" 四个字的焦痕。

十年后,当他在养心殿摸到带血的鲁班尺,突然想起师父临终前的眼神 —— 那不是意外,是警告。

第 1 章 养心殿异响

沈砚踩着木梯攀上去时,靴底的冰碴在青石板上打滑。三十岁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短打,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木屑 —— 这是三年来在工造监当差的印记。手指抚过金丝楠木横梁,百年木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指腹突然感到一阵异样的震动。

"空的。" 沈砚低声说。阿福用斧头柄敲上去,闷响里裹着空洞的回音,像有人在梁柱深处叹气。他取出随身鲁班尺,象牙刻度在午后阳光下投出细长阴影,"财" 字刻度恰好与梁木裂缝重合 —— 师父说过,这是大凶之兆。

"先停工。" 沈砚突然开口,声音被殿外的风雨吞没。阿福刚要应声,少府监的小吏踩着泥水跑来,官靴溅起的浊点打在苏菱天青色襦裙上,晕开像朵残梅。

第 2 章 典籍局疑云

典籍局的老槐树在晨雾里像个佝偻的老人,树洞里塞着半块啃剩的麦饼 —— 这是工匠们的暗号,意思是 "此地危险"。沈砚摸出师父传的铜钥匙,齿纹与树洞凹槽严丝合缝,转动时发出 "咔嗒" 轻响,像极了当年师父教他的机关暗语。

"沈师傅要查《营造法式》?" 魏知古推老花镜时,镜片反射的光斑在书页上跳动。此人以迂腐著称,三年前却冒着风险给沈砚送来了虫蛀的《考工记》,书页空白处有用米汤写的密语:"木舌能言,石心藏奸"。

沈砚翻开书,突然听见魏知古吟诵《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不对,原文是 "必先利其器",他却把 "利" 字读成了入声,像木匠刨木时的顿挫。就在此时,殿外传来甲胄碰撞声,李福全带着锦衣卫闯进来,貂裘上的雪沫抖落在魏知古的朝服上,融成深色的斑。

第 3 章 声学密探

十二根铜管呈放射状插入养心殿梁柱,末端绷着羊皮囊 —— 这是沈砚改良的 "听墙器"。阿福蹲在旁边啃馒头,突然看见羊皮囊表面泛起涟漪,像被风吹皱的池水。"动了!" 少年惊呼,沈砚一把按住他的嘴,将耳朵贴在囊上。

梁柱传来的声音经过铜管放大,像隔着薄壁听人低语:"...... 琉璃瓦要按时送到城外......" 是工造监总管王显的声音,尾音带着酒后的浑浊。"那批金砖呢?" 另一个声音问,沈砚认出是张谦,每个字都像算盘珠子般冰冷。

"已按李公公意思,记入赈灾款账目......" 话音未落,羊皮囊突然被人狠狠按住。苏菱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发间还沾着太液池的水汽:"沈师傅好大的胆子,敢监听朝廷命官!" 她晃了晃青铜钥匙,钥匙链上挂着个极小的算珠,与沈砚工具箱里的一模一样 —— 那是师父当年送给苏菱父亲的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