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午时。

见群臣已无多言,朱由校睁开眼,目光扫过众人。

他们也在等着皇帝宣布那天出宫的安排。可朱由校心里清楚,你们的戏演完了,该轮到朕了。

他向王朝辅使了个眼色,王朝辅随即展开一份奏本,高声宣读:

“锦衣卫奏报:左都御史邹元标、御史冯三元、刑科给事中、中书舍人汪文言、右都御史曹于汴、吏部左侍郎陈于廷、户部左侍郎郑三俊、吏部员外郎孙必显、张光前、兵部左侍郎李瑾、兵部右侍郎孙居相,贪赃枉法、欺压良民、残害忠良、逼良为娼,证据确凿。”

待王朝辅将十几份奏折与相关证据交予百官传阅后,朱由校静静地看着他们的反应。

吏部尚书周嘉谟立刻上前奏道:

“陛下,厂卫向来行事狠辣,残害忠良早已习以为常。陛下万万不可轻信他们的话。”

“陛下,怎能单凭厂卫一纸奏报就定大臣之罪?这分明是厂卫蓄意构陷。再说,纵使诸臣有罪,也应交由三法司审理,查明实情。厂卫不过是鹰犬之辈,陛下理应疏远。臣请陛下废除厂卫。”

杨涟一番话,把矛头直指厂卫。

一众文官纷纷响应:

“请陛下废除厂卫!”

朱由校冷冷地望着这群“栋梁之才”,语气低沉:

“锦衣卫乃天子亲军,尔等竟称其为鹰犬,杨涟,你胆子不小。”

“杨涟言语狂悖,拖出去杖责三十!”

两名锦衣卫立刻上前,将杨涟架了出去。杨寰见状望向御座,王朝辅悄然比了个手势,他便明白皇帝心意,紧随其后出去。

众臣大惊,一名御史急忙出列:

“陛下,按祖制,言官不因言语受罚,陛下此举实属不明!”

朱由校正等着有人出头,好立威。

“既然提到了祖制,那朕便依太祖皇帝所立祖制行事。”

“羽林军何在?”

群臣一愣,大明何时冒出了羽林军?莫非是陛下上次出宫后秘密组建的军队?

殿外早已待命的羽林军闻声而入,迅速控制奉天殿四周。

羽林军统领李兴跪地听旨:

“臣听候陛下差遣。”

“将这些尸位素餐、欺君罔上的奸臣,尽数拖出去,凌迟处死。”

内阁次辅刘一燝一听“凌迟”二字,连忙上前劝阻:

“陛下不可,锦衣卫所奏之罪尚无实证。再者,刑不上大夫,就算他们有错,最多革职返乡即可。陛下如此行事,与隋炀帝有何分别?”

朱由校本意只是敲山震虎,并非真要大开杀戒,对刘一燝也尚有安排。

“锦衣卫是太祖皇帝为监察百官所设,如今你们却一再斥责其残暴,居心何在?”

“更何况,这些人罪证确凿,刘师傅方才难道没看清楚?”

此时,刚在外执行完杖责的杨寰进殿跪禀:

“陛下,杨涟身子单薄,臣只打了二十二下,他就已毙命。”

刘一燝立刻又道:

“陛下,这定是厂卫蒙蔽圣上所致,杨涟定是被奸人所害,请陛下下旨废除厂卫!”

朱由校面色阴沉:

“锦衣卫尚在,这些人都敢如此放肆,公然欺君。曹于汴更胆大包天,竟敢拐卖妇幼、强暴百姓,这般恶臣你们还想保?”

“你们还要朕忍到何时?”

“羽林军听令,立刻将这些人押出,施以极刑,尤其曹于汴,先施宫刑,再行凌迟。”

“锦衣卫即刻前去查抄家产,家中男丁充为奴仆,女眷送入教坊司,凡与他们勾结者,一律削去功名,流放宁夏,家属同罪。”

此言一出,满朝文臣大为震惊,纷纷上前劝阻,齐声高呼不可,可惜已是徒劳。

朱由校端坐龙椅,神色冷漠,毫不理会。

数位御史言官情绪激动,当面斥责皇帝,将朱由校比作当代隋炀帝,称其残暴无情。朱由校只淡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将他们全家问斩。

又有几位六部官员上前力争,搬出祖制旧例试图劝说。朱由校未予争辩,只命依“违制”之罪,当场处置。

连续处置近二十名朝臣后,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国家重臣”终于胆寒,再无人敢站出一步。

朱由校心中冷笑,这些人只懂虚张声势,唯有铁腕方可制服,否则便以辱骂天子为荣。

他坚信,今日之后,这帮人必会收敛许多,不再轻易跳脚。自己也能腾出手来整顿军务。待新军成形之日,便是那些只知谋私的官员与盘剥百姓的乡绅覆灭之时。

---

南海

数千军士正顶着烈日操练,经过月余整训,羽林军已显现出肃杀之气。

朱由校在军帐中与英国公张维贤商议军法、军规及整军制度。

他心中早有构想,这支羽林军将成为前所未有之劲旅。

他亲自拟定的军法极为严苛,对士兵要求近乎苛刻:

“凡有扰民、杀良冒功、逃兵、贪腐、临阵退缩、动摇军心者,一律立斩,无论官职高低,概不宽恕!”

只要做到这几点,虽未必天下无敌,但足以在当世称雄。毕竟当今之军,不论是明军、建奴还是蒙古,多如散匪。

朱由校计划从全军中精选三百名士卒,再从锦衣卫调拨二百名缇骑,组成一支五百人的执法队。该队由羽林军主将直接统辖,而锦衣卫缇骑则由随军太监管辖。

他所派出的随军太监,绝非后世崇祯帝所用那类监军。

他们仅有监察之权,可监督全军将官,不得干涉军务。遇重大事项,可直接上奏皇帝。

此举意在让全军将士明白,他们所效忠的是谁,所吃的是谁的粮,拿的是谁的饷,避免出现士兵只知将领、不知天子之乱象。简而言之,便是要为军队立下忠心。

要想在这时代打造出后世那种纪律严明的军队,几乎不可能。只要能做到军令畅通、军纪肃然,朱由校便已心满意足。毕竟,这个时代的思想桎梏实在难以突破。

“老国公,随朕出去昭告三军!”

等朱由校抵达广场时,羽林军早已列阵完毕,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等着皇上来训话。

皇上一踏上高台,全体将士齐刷刷跪下高呼:

“恭请吾皇圣安!”

朱由校望着台下整整齐齐的七万羽林军,朗声笑道:

“起身。”

“今日只做一事,颁行羽林军军法、军规、军制。”

“王伴伴,宣旨。”

王朝辅上前三步,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羽林军编为天子亲军,直属大明皇帝。军规如下:凡扰民、杀良冒功、逃兵、贪腐、临阵退缩、动摇军心者,一律斩首示众,无论官职高低,一视同仁。”

“军制如下:全军设四大营、两大司及执法队。四大营为骁骑营、虎贲营、泰山营、神机营;两大司为后勤司、参谋司。三日后全军进行选拔比试,胜出者由陛下亲自任命将官。”

圣旨读完,朱由校走上前,高声说道:

“朕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令行禁止。所有将士听清楚一句话: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

全军齐声高呼:

“谨遵陛下圣意,誓死效忠大明皇上!”

朱由校抽出腰中佩剑,直指苍穹大喝:

“明军威武!”

将士齐声回应:

“陛下威武!”

“大明威武!”

“大明万胜!”

声震天地,气势如虹。英国公张维贤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如此高昂士气的军队。他虽听过戚家军威名,却从未亲见。如今已年过半百,竟有幸目睹这般铁血之师,全身热血沸腾。

随后,朱由校亲自在军中选出执法队成员,又令王朝辅发放两个月军饷,相当于每人额外赏银五两。

接着,依照一个月来的训练成果,正式组建四大营。羽林军伙食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每日三餐,中午有肉,晚上有肉汤,加上严苛训练,整支军队焕然一新。

骁骑营勉强凑出八百人,毕竟骑兵稀缺,大明能骑马的本就不多。更别说要组建精锐骑兵。这八百人中,有六百人来自原京营三千营,骑兵在那时就如珍宝,堪比后世飞行员。

泰山营是朱由校打造重甲兵的部队,入选人数比骁骑营多出不少,近两千人通过体能筛选,毕竟每天吃那么多肉,不是说笑的。

虎贲营则全是步兵与弓弩兵,包含长矛兵、长刀兵、盾牌兵与刀盾兵(短刀配盾、近战兵种),共整编三千余人。

神机营并未从羽林军中抽调组建。

朱由校眼下既无擅长火器的将领,也无上乘火器可用。他的目标是批量制造燧发枪并装备部队,可惜大明尚未掌握这项技术,只能考虑从欧洲购入一批,再着手仿制改良。

目前战场上仍以鸟铳和火绳枪为主。兵仗局所产火器,朱由校并不满意。新研制的燧发枪威力甚至不如这些旧式武器。

但它操作简便,适应性强。小冰河时期使气候恶化,辽东等地恶劣天气频繁,传统火器在雨雪天几乎难以点燃。燧发枪则不受影响,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正常发射。

因此朱由校更倾向于推广燧发枪。

不过眼下只能先制造一批精良火器应急,好让士兵熟悉使用。

后期司和参谋司的构想尚未完全落地。

后勤方面相对容易安排,参谋司则打算过几天发一道圣旨,从全国选拔合适人才。未必网罗天下奇才,但至少要挑选出一批可用之人。

这一切都需要银钱支撑。目前仅维持这支七千人的军队,一个多月便已花费二十余万两白银。如今军队所用的盔甲、旗帜、武器,大多还是旧物。

朱由校原本计划全面更新装备,而他内帑的银子只剩下一千多万两。他至少得预留八百万两用于战事周转。

因为战乱将至,据他记忆,天启年间西南将爆发一场大规模土司叛乱,其规模可比万历年间的杨应龙之乱,直到崇祯年间才被基本平定。

“老国公,明天你去三千营调四千匹战马过来。不只是骁骑营要练马术,重甲兵也要掌握骑术。其他士兵也应每日训练,为打造精锐骑兵做准备。”

张维贤在旁躬身应道:

“臣明日亲自办理。”

骑兵至关重要。没有骑兵,就无法主动出击辽东与蒙古,只能像以往一样困守城池,丧失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