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陛下,刘福已经全部交代,周嘉谟涉案证据确凿,请陛下下令处置。”

一场大风暴,就从这位“吏部天官”开始。

“刘福务必严加看管,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立刻派人将周嘉谟押入诏狱。”

“臣领旨。”

“诸位大人,眼下形势危急,魏忠贤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还请各位速速拿出一个稳妥对策。”

周嘉谟终于意识到事态严重。当初是他指使刘福行事,如今刘福一旦招供,自己便是下一个目标。

“依我看,刘福恐怕已经开口了。”

说话的是刑部尚书黄克赞。他最清楚刘福的为人,不过是个欺软怕硬的角色。指望他能在厂卫的刑讯下守口如瓶?那还不如盼着魏忠贤主动收手。

听到这番话,周嘉谟面色惨白,久久无言。

“锦衣卫办案,胆敢阻拦者,格杀勿论。”

一名千户持刀冲进周府大门。仆从们听到“格杀勿论”四字,吓得不敢轻举妄动。

“你们谁是吏部尚书周嘉谟?”

“本官在此,何事喧哗?”

千户目光落在堂前走出的周嘉谟身上,冷笑着开口:

“你的事情败露了,乖乖跟我们走一趟诏狱。”

“放肆!尔等鹰犬竟敢如此猖狂?周大人乃堂堂吏部尚书,岂是你能擅自抓捕?就算许显纯来了,也得跪下回话!”

说话的是周朝瑞。他对厂卫早已不满。曾经,锦衣卫不过是文官手下一介爪牙,自从魏忠贤崛起,局势全然改变。如今,这群人竟敢在众位重臣面前强行抓人,简直是挑衅朝堂尊严。

千户一时被这气势压住,进退维谷。

“别以为攀上了魏阉,就可以为所欲为。大明江山,终究是靠我等士大夫来治理的。还不退下!”

千户面露迟疑。毕竟锦衣卫翻身才不过数月。在天启帝之前,锦衣卫更像是为文官服务的亲军。如今面对几位尚书,他哪敢贸然动手?

“你们在这守着,我先回去请示指挥使大人。”

“启奏陛下,周嘉谟府中群臣聚集,来了二三十人,全都围在他身边,护得严实,请陛下决断!”

朱由校听罢,眉头一皱,语气冷了几分:“你之前说的整顿,就这么个结果?”

许显纯赶忙低头应声:“臣失职。”

“都有谁在?”

“黄克赞、孙慎行、张鹤鸣、周朝瑞、吴尔成、丁元荐、黄正宾等,一共二十来人。”

“几个文官就把你的人吓退了?”

许显纯跪着,一句话都不敢回。

“算了,下去再仔细些,去请魏忠贤。”

“周公安心,有我们在,没人动得了你。”

“那帮鹰犬没胆子再来,咱们继续谈。”

周嘉谟心头一松,看来这大明江山,依旧姓“士”,依旧是他们说了算。

“厂公到!”

众人转头望向门口,两列锦衣卫和番役鱼贯而入,将众人团团围住。

“你们胆子不小啊,阻挠锦衣卫办事不说,还敢辱骂亲军,眼里没有皇爷,统统拿下,关进诏狱。”

锦衣卫忌惮这些文臣,魏忠贤可不怕。他可是皇上亲自提携的人,这群锦衣卫还不懂谁才是真正的主子。

“魏阉,你要抓我?拿驾帖来!”

周朝瑞知道锦衣卫好唬,可魏忠贤不好惹,只能搬出制度来压制他。

“你?还不够格。刚才就是你骂亲军的吧?来人,就地正法!”

魏忠贤身旁一名番子二话不说,抽出佩刀,一刀刺穿周朝瑞胸膛。他至死都没反应过来,眼神里还带着不敢置信。

其他官员被这血腥场面镇住,堂堂太仆寺少卿,竟被当众斩杀。

“魏忠贤,你滥杀大臣,形同谋逆,我定要参你一本!”刑部尚书黄克赞怒不可遏。

“黄尚书就别费心了,去诏狱里慢慢说吧,说不定皇爷还能饶你们一命。”

“你假传圣旨,蒙蔽天听,我这就去面见陛下,揭穿你这阉贼!”孙慎行怒吼着冲向锦衣卫的封锁线。

魏忠贤淡淡一句:“孙大人疯了,动手,送他安静些。”

那番子上前,一刀斩下,孙慎行应声倒地。

其余官员看着地上喷血的尸体,连呼吸都不敢重一点。

“全部收押,诏狱我亲自审!”

“派人盯着他们家眷,一个不许漏,违令者,剥皮!”

……

皇宫

“陛下,若想出关,应从宣大调兵。近年来察哈尔部受科尔沁与老奴联手压制,地盘日益缩小,他们只能更靠近我大明,毕竟眼下我们仍是盟友。”

朱由校盯着地图,与张彧商议出关的行军路线。他虽是穿越而来,却对打仗知之甚少,更别说这次打算亲自带兵出征。

“从我们角度出发,走宣大是最稳妥的路线。但朕此番并非要与敌军正面硬拼,朕想效仿霍去病的打法。”

“从林丹汗的角度看,他会更防备大明。如今他维持所谓盟友关系,不过是形势所迫。若从宣大出兵,反而是最不合适的路线。”

“朕要尽量避开他们的骑兵主力。羽林军目前仅有数千骑,而林丹汗麾下有数万铁骑。朕只能靠巧,不能输。一旦战败,大明将更加陷入深渊。”

张彧望着皇帝始终冷静的神情,又一次刷新了认知。自唐以后,哪朝哪代不是带兵十万以上才敢出关?成祖皇帝五次北征,皆是数十万大军同行。

“陛下莫非要仅凭羽林军一营骑兵出关?臣以为万万不可。羽林军毕竟是陛下新练之军,未经历实战,且兵力太少,恐怕……”

朱由校回头笑了笑:

“恐怕什么?朕认为,五千骑兵为主力足够。蒙古人并非不可战胜。朕也只是以骑兵为主力,其他几营也会随行。朕还没有狂妄到那种地步。”

“此战目的,不是一战定乾坤,而是为战马与男丁而来。”

张彧听得一头雾水,难道皇帝亲征不是为了击败林丹汗?

“臣斗胆请教陛下,能否为臣解疑?”

“朕十分认同你的分化策略。但要让土默特部真正亲近大明,大明必须展现出真实力量。不需要太多,只要让他们相信,大明虽有萨尔浒之败,但仍能在草原立足。只要林丹汗一败,他在各部中的威望便会迅速崩塌。”

“大明便可重树万历年间的威望。朕心中一直有一句话,从未说出口……弱国无外交。”

张彧默默念着这句话,片刻后,豁然开朗。

“陛下此言,真可为千古名言。昔日宋朝先后向契丹、女真、蒙古称臣,正应了此话。”

“请问陛下,欲从何处出关?”

朱由校微微一笑,缓缓吐出三个字:

“等情报!”

……

京郊外

一支队伍沿官道整齐前行。车帘被掀开,一位老者探出头来,疑惑地问:

“你们是哪支部队?要去哪里?”

一名士兵答道:

“我们是从通州来的,奉皇上之命前往京城。”

通州?

“徐光启在吗?”

“御史大人就在前面那辆车上。”

老者催促车夫加快速度,赶上前车,高声喊道:

“子先!”

“王公?快停下。”

徐光启认出是王象乾,立刻下车迎接。

“子先,可否与我同乘一车?老夫也是奉旨进京。”

“好!”

“我此番奉旨入京,还特意带上通州的新兵,不知王公可知道皇上召你进京所为何事?”

“依老夫看,应是与辽东有关。听说皇上练了一支羽林军,看来皇上对军务十分重视。”

徐光启顿时明白,皇上让他带兵入京,恐怕是为了整编练兵。

“在通州时,我也听说皇上两次在朝堂上处置大批官员,民间议论纷纷,还有人说魏忠贤已掌控朝政。”

王象乾当然知道这些事,却不愿多言。在他看来,无论是宦官专权还是党争激烈,他早已司空见惯。他可是隆庆四年中进士的人,见过多少风雨?

他亲历过大明最鼎盛的年代,也看着它一步步走向衰败。再大的权臣,又能比得上张居正?

“这些事不是我这个老头子该插手的。子先,老夫劝你一句,别卷进去,否则难以脱身。”

“王公教诲,在下铭记于心!”

两人之后便在车上闲谈,默契地避而不谈朝政,聊了一个时辰的家常。

“两位大人,京城到了!”

徐光启下车后交代随从几句,让他在此照看军士,别起冲突,随后便随王象乾一同前往皇宫。

“皇爷,徐光启和王象乾已到。”

“李永贞,给朕换衣服。王朝辅,去带他们进来。”

朱由校穿的是大明风格的便服。虽是皇帝,却也讲究场合,尤其在臣子面前更需注意仪态。

“两位爱卿免礼,赐座!”

“你们是结伴入京的?”

徐光启起身回话:

“回陛下,臣与王公是在城外偶遇。”

朱由校摆手示意他坐下。

“没想到两位竟能同行,看来朕的决定果然没错。”

两人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决定?

“朕打算,任命王爱卿为内阁元辅,徐爱卿为内阁辅臣,两位意下如何?”

“陛下,臣年事已高,恐怕难当大任。”

王象乾确实年纪很大了。隆庆四年中进士的他,如今已七十五岁。朱由校记得,历史上他似乎在崇祯初年就去世了,时日确实不多了。

“皇上,臣之前只是个御史,实在担心能力不够,无法胜任此职,辜负圣上厚望。”

徐光启脑子一片空白,从没想过自己会一步登天,直接入内阁,这在大明历史上前所未有。

朱由校明白徐光启的顾虑,担心资历不够,镇不住场面。但所谓规矩,本就是用来打破的。

“徐大人不必再推辞,朕信得过你,也信得过先帝的眼光。”

徐光启见皇帝态度坚决,也不好多说什么。

“王先生,朕清楚您的心思,但如今内阁非您坐镇不可。辽东局势危急,满朝文官却只顾内斗,朕怎能放心让他们担此重任?等局势稳定,朕自会让您归乡安养。请您也莫再推让。”

王象乾还能说什么?皇上都说到这个份上,再争辩,岂不是驳了皇上的面子?

“老臣领命。”

“王安,传旨百官,三日后举行廷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