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蚁队!后勤蚁队死哪儿去了?!速速将阵亡将士遗体(被撕碎的蚂蚁尸体)…呃…以及重要战略物资(饭粒碎屑)运回大本营(蚁穴)!动作要快!兵贵神速懂不懂?!”
他一边指挥,一边用小树枝小心翼翼地拨弄着蚂蚁,试图让它们按照自己的“作战计划”行动。结果可想而知,蚂蚁们根本不鸟这个“光杆司令”,依旧乱哄哄地混战成一团。小阿鬼急得满头汗,小脸憋得通红,最后气得把树枝一扔:“朽木不可雕也!蚁才凋零啊!” 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生闷气。这一幕,看得路过准备下地干活的老王直捂脸:“完了,这孩子…脑子指定有点啥毛病…”
场景二:篡改经典与诡辩初显(约五岁)
村里唯一的“文化人”,一个考了半辈子也没考上公务员(士)、只能靠教几个蒙童识字混口饭吃的落魄老秀才,本着“有教无类”(也可能是想赚老王几斗米)的精神,收下了脑门带星的小阿鬼。
课堂上,老秀才摇头晃脑,带着孩子们诵读启蒙经典《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他孩子跟着奶声奶气地念。轮到小阿鬼,他倒是念得字正腔圆,只是内容让老秀才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弹弓在下,黄雀成汤! 此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渔翁得利’之连环计也!善哉!兵者,诡道也!”
老秀才气得山羊胡子直翘,戒尺“啪”地拍在桌上:“王诩!胡言乱语!篡改圣贤书!手伸出来!”
小阿鬼眨巴着无辜的大眼睛:“先生息怒!学生并非篡改,而是…深度解析!您看啊,螳螂捕蝉,是‘攻’;黄雀在后,是‘伺机而动’;弹弓在下,是‘更高层次的掌控’;黄雀被打下来熬汤,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强中更有强中手,谋定而后动方能笑到最后! 这难道不比单纯说‘人之初性本善’更有教育意义吗?” 一番歪理邪说,竟怼得老秀才一时语塞,指着他“你…你…你…”了半天,最后一跺脚:“孺子不可教也!” 愤而罢课。小阿鬼一战成名,成功气跑了村里唯一的文化传播者。
场景三:母鸡阵亡与童年阴影(约七岁)
稍微长大点,老王想着得让儿子干点“正事”,学会点生存技能。于是,家里养的那十几只下蛋老母鸡的“管理权”(主要是喂食和捡蛋),就光荣地落到了小阿鬼肩上。
起初几天还算正常。直到有一天,老王下地回来,看到了一幕让他永生难忘的“奇景”:他家院子里尘土飞扬,鸡毛乱舞!他那宝贝儿子小阿鬼,头上顶着一根插着几根彩色野鸡毛的木棍(权当将帅盔缨),手里挥舞着一根长长的烧火棍(充作令旗),正声嘶力竭地对着那群惊恐万状、四处乱窜的老母鸡发号施令:
“立正!稍息!看齐!目标正前方——狗食盆(他认定的敌军粮仓)!一字长蛇阵!变!”
“二龙出水阵!左翼右翼包抄! 那只芦花鸡!说你呢!跑歪了!阵型!注意阵型!”
“十面埋伏!给我围住那只最大的花公鸡!活捉敌酋!”
可怜那群老母鸡,哪见过这场面?被烧火棍撵得上蹿下跳,咯咯乱叫,鸡飞蛋打(字面意思,好几个蛋都摔碎了)。那只被点名的“花公鸡”(其实是只健壮的老母鸡)更是被追得慌不择路,一头撞进了篱笆缝里,卡得直翻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