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画面充满了稚嫩的童趣,但在这样一个阴暗破败、属于一个孤僻老人的房间里,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林溪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涂鸦,指尖下意识地抬起,却没有触碰到墙壁。她能感觉到,这面墙似乎承载着某种……沉甸甸的、混杂着怀念与痛苦的情绪,像沉在水底的石头,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
“谁会在这儿画这些啊?”小周挠着头,“陈伯没听说有小孩啊。”
林溪没有说话,她的目光停留在涂鸦群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有一个用红色蜡笔写的歪歪扭扭的名字,旁边还有一个日期。名字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但仔细辨认,能看出是三个字:
小石头。
日期是:199X年7月15日。
“小石头?”小周凑过来看了看,突然“啊”了一声,“这个名字……我好像有点印象!我小时候听我奶奶说过,大概三十年前,咱们这一带好像是有个小男孩失踪了,好像就叫……小石头?”
林溪的心猛地一跳。三十年前失踪的男孩?他的涂鸦,为什么会出现在陈伯的房间墙上?
她凑近了一些,借着光线仔细观察。涂鸦的颜料已经深深渗入了墙皮,显然不是短时间内画上去的,确实有了些年头。而且,看这覆盖的面积和细致程度,不像是一时兴起,更像是……长期留存下来的。
陈伯和这个叫“小石头”的失踪男孩,到底是什么关系?
3. 线索初现:烧焦的纸片
带着满腹疑问,林溪和小周开始了清理工作。房间里的东西不多,但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像是被时间遗忘了很久。
衣柜里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散发着樟脑丸和潮湿混合的味道。桌子上放着一个老式搪瓷碗,里面还有些干涸的饭粒。纸箱里大多是些破旧的工具,刨子、凿子、砂纸……印证了他曾是木匠的传闻。
林溪的注意力,却始终不自觉地飘向那面涂鸦墙。她一边整理,一边留意着是否有与“小石头”或三十年前那件事相关的线索。
小周负责清理纸箱,林溪则检查床底和衣柜深处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她蹲下身,用手电筒照着床底,里面黑乎乎的,塞满了灰尘和一些零碎的杂物。
她伸手进去摸索,指尖触到一个冰凉坚硬的东西。她小心地将它拖了出来,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巴掌大小,锁扣已经锈死了。
“小周,拿工具来。”
小周递过一把螺丝刀。林溪费了些力气,才撬开那个铁盒。
盒子里铺着一层褪色的绒布,上面放着几样东西:几颗玻璃弹珠,颜色已经变得浑浊,但依稀能看出当年的鲜亮;几张泛黄的旧报纸剪报,边缘已经脆化;还有……半张被严重烧毁的纸片。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先拿起那几张剪报,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标题依然清晰——“本市惊现儿童失踪案,十岁男童‘小石头’街头走失,警方呼吁提供线索”、“‘小石头’失踪数日,家人心急如焚”……
日期,都在199X年7月中旬到下旬之间,与墙上“小石头”的签名日期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