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怀中灵茶籽与无名册,重若千钧。他的寻茶之路,自此,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通玄之径。

山风呼啸,仿佛在吟唱着古老的谶言。

5 火门问道

黄陵峡一别,陆羽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仙踪渺渺,手中的紫砂壶与无名册却真实不虚。他深知怀璧其罪之理,以自己如今微末之力,若将这异宝显于人前,必招致祸端。

他想起竟陵城北有火门山,山深林密,人迹罕至,且听闻山中有一位号“邹夫子”的隐士,学问渊博,性情却古怪,不喜与俗人往来。或许,那里正是一处潜心钻研的绝佳所在。

于是,他折返竟陵方向,却未入城池,径直投北而入火门山。

几经寻访,终于在一条云遮雾绕的山涧旁,找到了邹夫子的居所——几间依岩壁搭建的茅屋,一方平整的石坪,篱笆上爬满青藤,院中散养着几只仙鹤,竟不怕人。

陆羽整了整褴褛的衣衫,于篱笆外恭敬行礼,扬声道:“晚辈陆羽,冒昧来访,求见邹夫子!”

良久,茅屋柴扉“吱呀”一声打开,一位清瘦老者踱步而出,布衣葛巾,面容古拙,眼神锐利如鹰。他上下打量陆羽,见他年纪虽小,却风尘仆仆,眼神清澈而坚定,毫无寻常少年的怯懦或浮华。

“求见老夫何事?”声音冷淡,透着疏离。

陆羽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那本无名册子的最后一页——那是他途中默记下的一首关于煎茶火候的诀要诗,双手奉上:“偶得残句,关乎茶事,心中疑惑难解,特来向夫子请教。”

邹夫子本不甚在意,随手接过,目光扫过纸上字句。初时随意,旋即凝住,越看神色越是惊异。那诗句言语质朴,却直指煎茶精髓,将难以言传的火候之秘阐述得精妙入微,绝非俗流所能道!

他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陆羽:“此诗从何而来?”

“机缘所得。”陆羽坦然道,“晚辈嗜茶,偶有所得,然学识浅薄,如盲人摸象。久闻夫子学究天人,故特来请教,愿执弟子礼,侍奉左右,聆听教诲。”

邹夫子沉默片刻,忽然道:“你既懂茶,可能辨出老夫此刻所饮之茶,产于何地,采于何时,用水如何?”

这便是考较了。

陆羽深吸一口气,仔细嗅了嗅空气中极淡薄的茶气,又见旁边石桌上有一残留茶渍的陶盏,上前仔细观其色,甚至以指尖沾了少许余沥尝了尝。

片刻后,他清晰答道:“茶气清而微带栗香,汤色澄黄,味醇厚有韵,然底蕴略涩。应是本地山南坡地所产谷雨茶,采制稍粗,用水乃山涧回湾处积泉,性寒而质重,故香虽显而韵稍欠通达。”

邹夫子闻言,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好个灵窍鼻子和舌头!竟丝毫不差。”他再次深深看了陆羽一眼,“罢了,老夫这清冷之地,多年未有外人至。你既有此慧根,又诚心向学,便留下吧。只是老夫脾气不好,学问也非正统,你莫要后悔。”

“弟子不悔!”陆羽当即躬身下拜。

自此,陆羽便在火门山住了下来。邹夫子果然性情孤僻,喜怒无常,时而终日不语,时而因一个学问争执厉声呵斥。但陆羽心志坚定,只潜心学习。邹夫子于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乃至医药卜筮无所不通,陆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一切知识,视野为之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