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献给在迷雾里仰望星光的我们

【阅读提示】

1. 全文约一万三千字,可分段阅读;

2. 每一章后附“书院夜话”,为迷茫的你留下一盏灯;

3. 若读到心动处,请闭眼三秒,把呼吸当作回家的方向。

第一章 落草书生

“书上不是说依草附木的都是精灵古怪吗?”

我第一次把这句话说出口时,正跪在正气书院的石阶下。石阶很凉,像一条不肯融化的冬天。膝前是一卷被雨水泡皱的《正气歌》,墨字晕开,像黑色的泪。

山长没有答我,只递来一盏竹皮灯笼,灯罩上烫着四个小篆——“天地有正”。

那一年,我十七岁,家破,人亡,对世间一切道理都只剩一句质问:

“既然正气是真的,你们为何还种这一院子的草木,让它们成精作怪?”

山长姓孟,胡子白得像一场迟到的雪。他抬手,指向书院后山:“那里有一株千年青藤,自己去看。”

我提着灯笼走进后山。夜很黑,灯笼的光只够照亮脚下一圈潮湿的苔。苔上有一条被踩得发亮的细径,像谁在黑暗里替我数好了步子。

细径尽头,一株老藤攀在断崖上,粗可合抱,叶脉在风里翻动,发出潮水般的哗哗声。我仰头,灯笼的光只够照见藤身一截,再往上,藤蔓没入夜空,像一条逆流而上的河。

“你来了。”

声音不是响在耳朵里,而是直接落进胸口。我吓得灯笼一晃,火苗舔上藤叶,却连烟都没冒一缕。

“别怕,我不是精怪。”

“那你是谁?”

“我是‘寄’,寄生的寄,也是寄托的寄。千年前,一粒种子被风带来,落在石缝里,靠吸露水、吞月光活下来。你们人把这叫‘依草附木’,可若没有草木,风中的种子连‘活下去’三个字都写不成。”

我沉默。藤叶沙沙,像在替我翻书。

“你心中有恨,恨这天地不公,恨草木无情,恨自己太弱小。”

我攥紧灯笼的竹柄,指节发白。

“可恨是一把火,若只烧别人,终会烧尽自己。不如把火借给我,我替你长出一座桥。”

“桥通向哪里?”

“通向你自己。”

【书院夜话·其一】

迷茫时,我们往往把“为什么”问成一把刀,先伤己,再伤人。可刀也能雕木,雕出一盏灯。试着把“为什么”改写成“我可以做什么”,黑暗就开始松动。

──────────────────

第二章 借火

我在正气书院住下来,成了最低阶的“采火童”。

书院规矩:凡入学者,须先为青藤取火。火不在灶膛,不在松明,而在人心。

每日清晨,我背一只空竹篓,沿七十二峰拾取“心火”——有人因失母而哭,我拾其泪;有人因及第而笑,我拾其笑;有人欲言又止,我拾其叹息。拾满一篓,黄昏前带回后山,倾于藤下。

火不是液体,却能在藤根燃起青焰,火焰无热,只发光。光沿藤身攀爬,像替黑夜缝一道青线。

一个月后,我拾到一簇极暗的火。那天,一位落榜书生投水获救,被抬进书院,他眼里全是灰烬。我蹲在他草榻前,听见自己心跳空空。那一瞬,我忽然明白:原来最深的火,是燃尽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