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中秘:永乐皇帝的固本养生记》
第一章 龙榻惊梦
永乐十三年的夏夜,紫禁城乾清宫的鎏金铜鹤在月光下泛着冷光。朱棣猛地从龙榻上坐起,额前的珍珠串帘还在摇晃,他攥着锦被的手却在发颤——方才那个梦太过真实,他变回了二十岁镇守北平的燕王,跨在雪青马上追逐一只银狐,可马蹄刚踏入松林,胯下的马突然化作青烟,他直直坠向深渊,耳边尽是建文旧臣的怨骂。
贴身太监王振端着参汤进来时,正撞见皇帝对着铜镜发怔。镜里的人鬓角已染霜色,眼窝下的青黑像被浓墨晕开,昨日早朝时握朱笔的手都在抖。“万岁爷,兵部尚书还在殿外候着,商议征蒙古的粮草呢。”王振的声音细得像蛛丝。
朱棣没回头,指腹划过镜中自己的脸颊:“王振,你说朕是不是老了?”
王振“噗通”跪下,额头磕得地砖闷响:“万岁爷春秋鼎盛,比那汉武帝拓疆时还精神!”
可皇帝心里清楚,自五年前迁都北京,他夜里常被腰膝酸软搅得睡不安稳,有时批阅奏折到三更,竟会握着笔打起盹来。更让他羞于启齿的是,近半年来,即便淑妃捧着西域进贡的羊脂玉盏侍寝,他也常是力不从心。昨夜淑妃强颜欢笑的模样,此刻还像根刺扎在心头。
“传太医院院判!”朱棣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第二章 杏林秘语
太医院院判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是洪武年间的御医,他自小在药香里长大,进太医院三年,还是头回单独面圣。跪在冰凉的金砖上,他能闻到皇帝龙袍上龙涎香混着淡淡的艾草味——那是贴在腰上的膏药气味。
“朕近来总觉精神不济,”朱棣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带着刻意压制的疲惫,“夜里常盗汗,晨起时膝盖发僵。”
李时珍叩首:“臣请为万岁爷诊脉。”
三根手指搭上皇帝腕脉的瞬间,李时珍心里便有了数。那脉象沉细如丝,时而跳得急促,像被风吹的烛火。他不敢抬头,只低声道:“万岁爷操劳过度,肾气渐亏。肾乃先天之本,若肾精不足,便会腰膝酸软、精神倦怠。”
朱棣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叩了叩:“可有法子补回来?”
“药补不如食补,”李时珍顿了顿,从药箱里取出一卷泛黄的帛书,“此乃唐时孙思邈所著《千金食治》,其中记载了许多固本培元的膳食方子,臣愿为万岁爷拟定食疗之法。”
皇帝接过帛书,指尖抚过上面“雀卵味甘温,主下气,男子阴痿不起”的字样,耳尖微微发烫。他咳嗽一声:“准了。从明日起,御膳房按你说的备膳,若有成效,朕重重有赏。”
第三章 御膳房的秘密
御膳房总管张诚接到懿旨时,正在核对江南运来的鲜荔枝。当李时珍把写着“鹿肾、海参、韭菜籽”的方子交给他,这个伺候过三朝皇帝的老厨子差点把手里的银铲掉在地上。
“李院判,这……这些食材登得上龙桌?”张诚搓着手,“鹿肾那东西,寻常百姓家都嫌腥气。”
李时珍翻开《饮膳正要》:“元世祖忽必烈常食鹿肾羹,你看这记载,‘性温,补精益气’。关键在调味,用绍兴黄酒去腥味,加枸杞、桂圆提鲜,保准万岁爷尝不出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