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园残阳
初冬的傍晚,寒气已经浸透了城市的每个角落。市中心公园的银杏叶落了一地,踩上去沙沙作响。下午五点四十分,一对散步的老夫妻在湖边的长椅旁发现了一具男尸,报警电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市局刑侦支队的平静。
陈默赶到时,警戒线已经围起了一片区域。死者趴在长椅旁的草坪上,背部插着一把折叠刀,鲜血染红了身下的落叶。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夹克,牛仔裤膝盖处磨出了破洞,看起来三十多岁,面容消瘦,嘴唇干裂,像是长期营养不良。
“死者江哲,三十七岁,无业。”小李拿着初步核查的资料快步走来,“户籍显示他十年前从外地迁来本市,一直在打零工,租住在公园附近的老旧小区。邻居说他性格孤僻,很少出门,最近半年更是几乎没见过他下楼。”
法医老周正在检查尸体,眉头紧锁:“刀伤是致命伤,从背部刺入,直穿心脏,凶器就是这把折叠刀,上面只有死者的指纹。死亡时间大概在下午四点到五点之间,现场没有打斗痕迹,周围草坪上只有死者和报案人的脚印。”
“又是密室杀人?”陈默蹲下身,目光扫过死者紧握的右手。江哲的手指蜷曲,掌心贴着一张被揉皱的儿童绘画——画上是歪歪扭扭的太阳、房子和两个牵手的小人,用红色蜡笔写着“爸爸不要走”,角落里的落款日期已经模糊,但能看出是“2013年11月”。
“十年前的画?”陈默小心地展开画纸,颜料已经褪色,但字迹依然用力,每个笔画都透着孩童的执拗。“他临死前为什么要攥着这张画?”
苏晴站在湖边,目光掠过湖面的残阳倒影,轻声说:“画里的两个小人,一个高一个矮,应该是父亲和孩子。‘爸爸不要走’这句话,更像是孩子的挽留。结合落款时间,十年前很可能发生过和‘离别’有关的事。”
她走到死者身边,观察着他的衣着细节:“夹克内侧有口袋,缝补过很多次,边缘磨得发亮,说明他经常往里面放东西。口袋里有一张褪色的照片,被折叠成了小块。”
陈默戴上手套,从口袋里取出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孩子,江哲站在旁边,笑容腼腆。女人眉眼温柔,孩子看起来只有三四岁,扎着羊角辫,正伸手抓江哲的衣角。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2012年全家福,于家门口。”
“他有家庭?”小李惊讶道,“户籍资料显示他未婚啊!”
“可能是未婚生子,或者孩子是领养的。”苏晴推测,“十年前的2013年,正是孩子大概五岁的时候,画里的‘爸爸不要走’,很可能和他的家庭变故有关。”
技术人员在附近搜查时,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画夹,藏在湖边的灌木丛里。画夹里有十几张素描,全是同一个小男孩的画像——从蹒跚学步的幼儿到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线条从生疏到熟练,显然画了很多年。最后一张素描没完成,画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眉眼间和照片上的孩子很像,旁边用铅笔写着:“念念,等爸爸。”
“念念应该是孩子的小名。”陈默翻看着素描,每张画的角落都标着日期,最新的一张标注着“2023年10月”,也就是上个月。“他一直在画这个孩子,直到死前一个月还在画,说明这个孩子对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