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张昊随即组织人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利建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蜀地修建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

在张昊的努力下,秦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发展,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他也清楚地知道,秦朝的隐患依然存在:秦始皇的暴政、繁重的徭役、严苛的法律(尽管有所缓和)、对思想文化的压制,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秦朝短命的原因。

一天晚上,张昊在灯下整理政务时,胸口的太极玉玦突然微微发热。他知道,这是玉玦在提醒他,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即将到来。他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充满了忧虑。他知道,秦始皇晚年的焚书坑儒和大规模的徭役征发,将给秦朝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该怎么做?"张昊喃喃自语,"是顺应历史潮流,还是尽力改变这一切?"

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为一名来自未来的历史研究者,他深知历史的惯性是多么强大,强行改变历史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但作为秦朝的丞相,他又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百姓,维护王朝的稳定。

最终,张昊决定,他不会试图彻底改变历史的大方向,那既不现实也可能带来危险。但他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秦朝的暴政,保护文化典籍,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希望的火种。

他开始有意识地保护儒家学者和其他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将他们安排到相对安全的职位上;他利用自己的职权,适当减少徭役的征发,放缓大型工程的建设进度;他还秘密组织人手,收集和保存各种文化典籍,以防不测。

这些举措虽然细微,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秦朝的走向。张昊知道,他能做的有限,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留下一些积极的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昊在秦朝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的才能和品德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秦朝的使命还远远没有完成,更大的挑战还在等待着他。胸口的玉玦时常发热,提醒着他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而他必须在这洪流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12章:统一度量衡

秦朝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竹简上,张昊正仔细审阅着各地上报的度量衡差异报告。自从秦始皇任命他负责统一度量衡之事后,他就投入了全部精力研究这个棘手的问题。桌上堆放着来自原六国的各种量具,有齐国的刀币、赵国的布币、楚国的铜贝,还有大小不一的尺、斗、斛,简直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大人,这是属下整理的六国度量衡差异对照表。"一名年轻的属吏将一卷竹简呈上来,脸上带着疲惫却兴奋的神情。这位名叫李信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