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启程·迷雾中的星火 (大一篇)
2025年秋,南岭大学的新生报到日,处处洋溢着喧嚣与生机。林舟,一个来自内陆三线城市的普通青年,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走进了这所南方名校。他的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填报志愿时仅凭“国家重点发展”和“听说好就业”的模糊印象就做了决定。
宿舍里,室友们背景各异:
陈默:沿海都市学霸,目标是保研顶尖学府,报到第一天桌上已摆满专业书籍。
李伟:小镇做题家,沉默寡言,但眼神坚定,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家庭命运。吴帆:本地富二代,阳光健谈,对未来似乎毫无焦虑,声称“混个文凭就回家接班”。
大学的第一年,林舟像掉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学业的冲击:高中式的填鸭教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学、文献阅读和高难度的数理基础课。第一次期中考试,《高等数学》亮起红灯,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看到凌晨2点灯火通明的自习室,听到走廊上同学用流利英语交流的学术讨论,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高考分数,在这里只是起点,而非荣耀。
* **社团的迷醉与迷失**:眼花缭乱的社团招新让他兴奋不已。他加入了辩论队、吉他社,甚至尝试了滑板社。起初的新鲜感和归属感让他沉迷,但很快发现精力被严重分散。排练、例会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期末临近时手忙脚乱。他发现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学会选择与平衡。
* **时代的焦虑渗透**:宿舍夜谈总绕不开焦虑话题:学长学姐的“天坑”专业吐槽,“生化环材”出路几何?辅导员分享的前几年就业数据,核心城市户口、动辄数百万的房价如影随形。社交媒体上,“985废物小组”的哀叹与“年薪百万精英”的炫耀,像冰与火交替炙烤着他的神经。“躺平”的思潮悄然在部分同学中流传。吴帆对此嗤之以鼻:“家里有矿,怕啥?”陈默则更加专注地泡在实验室。林舟第一次深刻思考:**我为何而来?路在何方?**
* **价值的碰撞**:一次小组作业中,他与家境优渥、认为“努力不如投胎”的某同学发生争执。他也听了一场校友分享会,演讲者是一位投身西部基层教育的师兄,谈及“被需要”的幸福感时眼中有光。这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让他困惑:个人的成功与社会的价值,是否只能择其一?
**转折点**:大一下学期,林舟偶然参加了一个材料学院组织的参观活动,去了本地一家新兴的“新能源材料研发公司”。他看到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工程师们为解决一个材料稳定性问题投入的热情,以及负责人提到“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时的激动。一种隐约的悸动在他心底萌发——技术能真正改变世界吗?这条路,能走通吗?尽管前路迷茫,这颗关于“创造”的微弱星火,开始在迷雾中闪烁着微光。他调整了策略:退出与专业无关的社团,开始有意识地去蹭大二的专业课导论讲座。
第二章:沉潜·暗礁与逆流 (大二、大三篇)
林舟的转型并不轻松。
* **专业深水区**:《材料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性能表征》…专业课难度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