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复杂的概念、抽象的模型、数不清的术语,加上要求极高的实验操作(精确称量、高温烧结、SEM电镜制样),让他屡屡碰壁。一个失败的热分析实验曾让他整整一周闷闷不乐。他意识到,兴趣只是钥匙,开门后通往的是汗水铺就的攀登之路。他开始主动向教授提问,厚着脸皮缠着助教请教实验细节,泡在图书馆啃原版教材。他组建了学习小组,和陈默、李伟一起攻坚克难,在彼此的争论和解答中,知识慢慢融会贯通。虽然绩点并非顶尖,但稳步上升,更重要的是,他逐渐触摸到“材料”这门学科的精深脉络。

* **竞赛试炼场**:大三伊始,在导师鼓励下,他和陈默、李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他们选择的题目是:**《基于废弃生物质的高性能、低成本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课题源于一次学术讲座提及的“双碳目标”下能源材料的趋势。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验过程困难重重:废弃生物质来源复杂导致预处理困难,材料电化学性能稳定性差,成本压缩空间有限……一次关键的性能测试前夜,设备突发故障,三人通宵排查修复,林舟在压力下崩溃大哭。熬夜、争论、经费紧张、不断失败……几乎成为常态。团队氛围也曾数次濒临崩溃边缘。“放弃吧?”李伟曾沮丧地问。陈默闷头分析数据一言不发。林舟在楼道里吹了一晚冷风,回来时只说:“再试一次**那个**方案,就一次!”最终,他们没有捧回特等奖,但获得了赛区三等奖。经历比名次珍贵百倍——林舟第一次深刻理解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解决问题的韧性、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巨大鸿沟(性能达标不代表有成本优势和市场空间)**。

* **实习初体验**:大三暑假,林舟凭借“挑战杯”的经历,争取到一家中型国企材料研发部门的实习机会。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工作内容琐碎重复(大量基础测试报告撰写),流程僵化,部门年轻人流失严重,“混日子”氛围浓厚。带教师傅语重心长:“小林,好好读书,能去外企或大厂就别回来。”与此同时,同在上海一家头部科技公司实习的陈默,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快节奏、高压力,但技术新、资源丰富,身边牛人辈出。巨大的落差让林舟陷入深度思考:**科研导向vs工业导向?体制稳定vs市场活力?** 他意识到,选择职业道路需要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充分的自我认知。

* **技术与人文的碰撞**:为了缓解压力,林舟选修了一门《科技伦理与社会》。课堂上,讨论基因编辑、AI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前沿议题。他惊觉技术狂奔的同时,伦理与人文关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想起儿时因污染而消失的家乡小河,工厂追求效率而忽略材料可降解性的现实。他逐渐明白:一个好的工程师/科研人员,不应是“技术孤岛”,他需要理解社会需求,背负人文关怀。

* **家庭与未来的考量**:一通家里的电话加剧了思考。父亲轻描淡写地说:“村里你李叔儿子在县里考上了公务员,安稳,挺好…” 母亲无意间流露对大城市高昂生活成本的担忧。家庭的希冀像一张温柔的网,既带来温暖,也带来无形的束缚。他渴望证明自己,也渴望回馈家人。如何在个人抱负与家庭现实间找到平衡点?吴帆此时正跟着父亲跑业务,在宿舍分享着他眼中“接地气”的商业逻辑,也给林舟打开了一扇观察“体制外”世界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