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海雾藏山月

林深第一次见到苏晚,是在2018年深秋的舟山渔港。

那天他刚结束为期三个月的远洋科考,科考船“破浪号”缓缓驶入沈家门渔港时,天空正飘着细密的雨丝。海风吹得船舷上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他裹紧冲锋衣站在甲板上,目光穿过灰蒙蒙的雨雾,忽然看见码头边的石阶上坐着个姑娘。

姑娘穿一件米白色针织衫,深色牛仔裤卷到脚踝,赤着脚踩在微凉的青石板上。她怀里抱着个速写本,右手握着炭笔,正低头对着远处停泊的渔船勾画。海风把她的长发吹得贴在脸颊上,她却浑然不觉,只偶尔抬手把碎发别到耳后,露出一截线条干净的下颌。

林深原本只是随意一瞥,可不知怎么,目光竟在她身上停住了。直到船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林工,该下船了”,他才回过神,匆匆拎起行李箱往码头走。经过姑娘身边时,他下意识放慢脚步,瞥见速写本上的画面——不是写实的渔船,而是用流畅线条勾勒的海雾,雾里藏着半轮模糊的月亮,像被揉碎的银箔撒在纸上。

“你画的是……山月?”话出口时,林深自己都愣了一下。这里是海边,哪来的山月?

姑娘抬起头,露出一双很亮的眼睛,像盛着碎星的海面。她看了看林深,又低头看了眼速写本,轻轻笑了:“是呀,我总觉得海雾里藏着山月。你是刚从船上下来的科考队员吗?”

“嗯,我叫林深,海洋地质工程师。”他伸出手,“你呢?”

“苏晚,自由插画师。”她握住他的手,指尖微凉,“我来这里住了半个月,想画一组‘海与月’的插画。”

那天他们在码头边的小茶馆坐了很久。林深听苏晚讲她走南闯北的经历——在大理的洱海边画过晨雾,在敦煌的沙漠里等过星空,在江南的雨巷里追过油纸伞;苏晚也听林深说远洋科考的故事——在太平洋深处见过发光的水母群,在南极大陆边缘见过浮冰崩塌,在印度洋的热带海域遇过台风。

雨停的时候,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海面镀上一层金红色。苏晚合上速写本,对林深说:“我住的民宿就在附近,要不要去看看我的画?”

林深没有拒绝。

民宿是一栋临海的老房子,木质的楼梯踩上去会发出“吱呀”的声响。苏晚的房间在二楼,推开门,林深愣住了——墙上、书桌上、甚至窗台上,都挂满了画。大多是月亮,有沙漠里的圆月,有山谷里的弯月,有城市楼顶上的碎月,还有海雾里若隐若现的月。

“我好像一直在找月亮。”苏晚给林深倒了杯热茶,轻声说,“小时候奶奶告诉我,人死了会变成天上的月亮,照亮想念的人回家的路。我奶奶走后,我就开始画月亮,总觉得画得多了,就能离她近一点。”

林深看着她眼底淡淡的忧伤,忽然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是植物学家,在他十六岁那年去亚马逊雨林考察,再也没有回来。这些年他投身海洋科考,或许也是在寻找——寻找母亲曾见过的风景,寻找一种与母亲相关的联结。

“我母亲……也不在了。”林深轻声说,“她是植物学家,最喜欢亚马逊的蓝花楹。我到现在还记得,她走之前,给我种了一盆蓝花楹,说等花开了,她就回来了。可那盆花直到枯萎,她都没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