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7年7月16日,凌晨3点17分,地球联合航天局深空控制中心的环形屏幕突然亮起。淡蓝色的光笼罩着主控台,工程师林野指尖悬在冰冷的金属按钮上,手套内侧已被冷汗浸出深色印记。屏幕中央,“星尘号”探测器的实时画面正从600亿公里外的奥尔特云边缘传来——细碎的冰晶颗粒像被冻住的星群,在太阳散射的微光里折射出转瞬即逝的亮斑,那是人类文明目前能触及的最遥远疆域。
“各单位最后校准。”林野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遍控制中心每个角落,他刻意放缓语速,却掩不住尾音的微颤,“中微子发射器功率99.8%,目标坐标格利泽581d,误差±0.001弧秒,信号包完整性100%。”
副工程师陈默的身影出现在右侧屏幕:“林工,生物编码模块再查一遍?上次模拟时DNA双螺旋的碱基对序列差点错位。”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虚拟眼镜,指尖在半空中划出一串复杂的代码,“虽然概率只有0.003%,但万一……”
“查过了。”林野调出存储界面,密密麻麻的数据流里,一段三维建模的DNA结构正在缓慢旋转,“从碱基对到染色体组,小雅和生物组的人盯了整整48小时,连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都重新压缩了三次——确保每个音符的脉冲频率都对应质数,不会被当成宇宙背景噪音。”
数据员小雅抱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她连夜画的信号传播路径图:“林工你看,信号以光速飞出去,要穿过23个星际尘埃带,172年后才能到格利泽581d。咱们这辈子肯定等不到应答了,说不定得等我孙女那辈。”她用荧光笔在图上圈出一个亮黄色的点,“这里是‘奥尔特云之门’,探测器刚传回来的密度数据有点怪,比预设值低了0.002%,但仪器没报故障。”
林野的目光落在那个异常数据上。奥尔特云是太阳系的“防护罩”,由数十亿颗冰质天体组成,密度波动通常不会超过0.001%。他伸手放大画面,冰晶颗粒的分布像被人悄悄挖走了一小块,留下一片极淡的空白。“让监测组盯紧点,”他指了指屏幕角落,“可能是宇宙射线干扰,但别掉以轻心。”
凌晨3点30分,倒计时的红色数字在环形屏幕上跳动。控制中心里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呼吸声,墙上的时钟秒针每走一下,都像在敲击心脏。林野抬头看向天花板——那里挂着从1977年“旅行者号”到2023年“祝融号”的所有探测器模型,现在,“星尘号”要接过接力棒,向宇宙递出人类文明的第一张“名片”。
“10,9,8……”林野按下麦克风,声音逐渐沉稳,“3,2,1,发射。”
指尖落下的瞬间,屏幕中央的“星尘号”光点突然迸发一道虚拟蓝光。那道象征中微子信号的光束穿透奥尔特云的冰晶群,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漆黑的宇宙背景,朝着17光年外的格利泽581d飞去。控制中心里爆发出短暂的欢呼声,陈默拍着林野的肩膀,小雅激动地蹦了起来,只有林野还盯着那片逐渐恢复正常的奥尔特云画面——刚才那片空白的位置,似乎又扩大了一点。
“后续监测交给夜班组,”林野关掉信号发射界面,起身时后背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早上8点开复盘会,所有人准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