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就在黄帝发愁的时候,一个叫仓颉的人来到了都城。仓颉是炎帝部落里的一个小官,特别擅长观察事物。他听说黄帝在为没有文字的事发愁,便主动来见黄帝,说:“黄帝,我有个想法,或许能造出一种符号,用来记录事情,比结绳记事方便多了。”

黄帝很高兴,立刻给仓颉安排了一间屋子,让他专心造字。仓颉每天都跑到山林里、河边,观察鸟兽的脚印、树木的纹路、山川的形状。他发现,不同的鸟兽,脚印的形状也不一样;不同的树木,纹路也各不相同。他想:要是我能根据事物的形状,画出对应的符号,不就能用来记录了吗?

有天,仓颉在河边看到一只乌龟,乌龟背上的纹路很特别,像一幅画。他盯着乌龟背看了半天,突然有了灵感。他拿起一块石头,在地上画了一个 “日” 字:圆圆的,像太阳的形状;又画了一个 “月” 字:弯弯的,像月亮的形状;再画了一个 “山” 字:三座山峰连在一起,像连绵的山脉。

就这样,仓颉每天都在地上画各种符号,画好后就拿给黄帝和部落里的人看,问他们能不能看懂。一开始,很多符号大家都看不懂,仓颉就耐心地修改,直到大家都能一眼认出来为止。

有次,仓颉想造一个 “鱼” 字。他先画了一条长长的鱼身,再画了两个圆圆的眼睛,可大家看了都说不像。仓颉就跑到河边,仔细观察鱼游动的样子,发现鱼还有鳍和尾巴。他又在原来的符号上加了鳍和尾巴,这次大家一看就说:“这是鱼!没错!”

仓颉造字的消息传开后,各个部落的人都来涿鹿学习。黄帝还专门设立了 “史官” 这个官职,让仓颉担任史官,负责教大家识字、记录国家大事。从此,中原大地终于有了文字,人们再也不用靠结绳记事了。

除了仓颉造字,黄帝时期还有很多重要的发明创造。黄帝的妻子嫘祖,看到部落里的女子每天都要剥树皮、织茅草做衣服,又笨重又不舒服。她发现桑树上的蚕会吐丝,这些丝又细又软,便试着把蚕丝收集起来,用树枝做的架子把丝织成布。这种布比茅草布舒服多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布叫做 “丝绸”,嫘祖也被尊为 “蚕神”。

黄帝还让一个叫隶首的人发明了算术。隶首根据手指的数量,创造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这十个数字,又根据天地的变化,创造了 “加减乘除” 的计算方法。有了算术,人们计算粮食产量、分配物资就方便多了。

另外,黄帝还让一个叫伶伦的人发明了音律。伶伦跑到昆仑山,砍下了十二根竹子,根据竹子的长短,做出了十二支不同音调的笛子。他还根据凤凰的叫声,确定了 “宫、商、角、徵、羽” 五个基本音调,这就是后来中国音乐的基础。

可以说,黄帝时期的这些发明创造,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中原大地上,为后来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黄帝本人,也因为这些功绩,被后世尊为 “人文初祖”,永远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里。

第五章 巡狩天下定四方,问道广成传大道

当了多年天下共主后,黄帝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经常带着队伍巡狩天下。他说:“我是天下百姓的共主,要是我只待在都城,怎么知道百姓过得好不好?怎么知道边疆的部落有没有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