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寒门烛火

北宋元祐二年,江南镇江府丹阳县,秋风萧瑟,卷起满地枯黄落叶。

陈氏老宅座落在丹阳城西,青砖灰瓦已显斑驳,墙头几茎枯草在风中颤抖。宅内,一盏油灯摇曳不定,昏黄的光晕映照着六岁孩童专注的面庞。小陈东手握毛笔,在一张泛黄的纸上工整地抄写着《孝经》。笔锋虽稚嫩,却已见方正格局。窗外,风声呜咽,如泣如诉,仿佛预示着这个王朝未来的多舛命运。

“东儿,天色已晚,该歇息了。”母亲李氏推门而入,手中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将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袄披在孩子肩上。

陈东抬头,目光炯炯:“母亲,我再写一段便睡。今日私塾先生讲了‘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的道理,儿在想,为何忠言总是逆耳?”

李氏轻叹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忧色。她抚摸着孩子的头,柔声道:“你父亲生前常说,真话如药,苦口利于病。只是这世间,愿服药者少,畏苦者多。”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又见到丈夫陈文广坚毅的面容。

陈东的父亲陈文广曾是县衙小吏,为人刚正不阿。元祐元年,因直言本县官员贪墨漕粮而被构陷下狱,受尽折磨,最终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将年幼的陈东叫到床前,气息微弱却字字铿锵:“吾儿切记,读书非为功名,而为明理;明理非为自善,而为济世。”

这句话,如同火种,深植于陈东心中。那日父亲枯槁的面容和灼灼的目光,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

夜深人静,陈东辗转难眠。他悄悄起身,从床底木匣中取出一卷手稿,那是父亲生前整理的《谏言录》,收录了历代忠臣奏疏。书页已泛黄,边角磨损,可见常被翻阅。在微弱烛光下,他读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语,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窗外月华如水,映照着孩童稚嫩却坚毅的面庞。

寒来暑往,转眼十年过去。陈东十六岁那年,江南大旱,丹阳境内河渠干涸,田亩龟裂,稻禾枯焦。知县赵德安不仅不开仓赈济,反而加征赋税,美其名曰“抗旱捐”。

一日午后,陈东从私塾归来,路过县衙,见衙役正鞭挞无法缴税的百姓。皮鞭抽打在老农枯瘦的脊背上,血痕斑斑。围观者众,皆面露愤懑,却无人敢言。

“住手!”陈东排众而出,声音清亮却坚定,“天灾肆虐,百姓困苦,不思赈济反而加税鞭挞,这是何等道理?”

衙役认得这是有名的才子陈东,一时踌躇。班头王五却冷笑道:“陈公子,官府办事,岂容你置喙?速速离去,免惹麻烦!”

陈东目光如炬,直视王五:“《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尔等如此欺压百姓,动摇国本,该当何罪?”

王五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得悻悻收鞭。陈东扶起老农,将自己怀中仅有的几十文钱尽数相赠。老农涕泪交流,连声道谢。

是夜,陈东辗转难眠,眼前尽是白日所见百姓凄苦之状。他披衣起身,直奔县学,点燃烛火,挥毫写就《丹阳旱情疏》。文中详陈灾情民瘼,直指知县渎职贪腐,字字泣血,句句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