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陈东沉默良久,方开口道:“诸君可知,今日之患不在外敌,而在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忠良缄口,此乃亡国之兆。我近日读《宣和录》,见花石纲之害,尤觉痛心。”

众人皆默然。忽然,门被推开,一个身材高大的青年跨步而入。

“好个‘奸臣当道,忠良缄口’!陈兄此言,深得我心!”来人乃是太学内舍生欧阳澈,字德明,开封本地人,性格豪爽,擅长武艺,与陈东并称“太学双杰”。

欧阳澈环视众人,压低声音:“我有一友自山东来,言道郓州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义,官兵屡剿不胜。诸位可知为何?”

陈东目光炯炯:“官逼民反,自古皆然。花石纲重压之下,东南百姓已无活路。”

“正是!”欧阳澈道,“当地官吏为讨好蔡京,横征暴敛,百姓无以为生,才鋌而走险。如今大宋内忧外患,我等读书人岂能只埋头经卷,不问世事?”

自此,陈东与欧阳澈成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在太学西南角的竹林内秘密聚会,与志同道合者议论朝政,撰写策论。那片竹林疏密有致,中有石桌石凳,颇为隐蔽。

政和七年春,金使来朝,态度傲慢无礼。宋徽宗为保颜面,竟下令加重赋税,筹备厚礼回赠。消息传出,太学哗然。

是夜,陈东独坐斋舍,烛火通明。他铺纸研墨,思及民间疾苦,愤然写下《请罢花石纲疏》:“陛下爱奇石,岂胜爱民?重金帛,岂胜重社稷?今东南之民,鬻妻卖子,犹不能供;拆屋毁墙,犹不能免。臣恐石未至京师,而民心已离矣...”

疏成,太学生争相传抄,京城震动。疏文最终被蔡京党羽截获,陈东被太学祭酒训斥,记大过一次。欧阳澈愤愤不平:“忠言不得上达,奸佞阻塞言路,国之将亡啊!”

陈东遥望皇宫方向,目光坚定:“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我等当持之以恒,终有云开见日时。”

谁料不久后,震惊朝野的大事接连发生。宣和七年冬,金兵南下,汴京告急,历史的洪流将把这群书生推向前台,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第三章 烽火汴梁

宣和七年冬,寒风格外凛冽,汴河提前结冰,舟楫不通。

噩耗如野火般传遍汴京: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连克朔、代、太原等州府,直逼都城!京城内外,人心惶惶。米价腾贵,百姓争相囤粮,市井萧条。

太学内,再也听不到往日的诵经声,取而代之的是激烈的争论。百余名太学生聚集在明伦堂前,个个面带忧愤。陈东站在人群中央,面色凝重:

“诸君!今日之势,危如累卵。金兵铁骑不日将至,而朝中童贯、蔡攸之辈竟主张南迁弃都,此乃亡国之论!”

欧阳澈拔剑击柱,声如洪钟:“都城乃社稷根本,岂可轻弃?我辈当请诛误国奸臣,启用李纲大人守城!”

众人纷纷响应。陈东当即回到斋舍,挥毫泼墨,写下《请诛六贼疏》,痛陈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六人祸国殃民之罪,请求革职问斩,以谢天下。

疏成,太学生联名者达三百余人。陈东与欧阳澈率众前往宣德门伏阙上书。百姓闻讯而来,竟聚集了数万之众,将宣德门前围得水泄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