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二章:圣母降临,我身败名裂

车子开出村口,我那暴躁的手机就没停过,全是各种亲戚打来的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劝我“识大体、顾大局”,把那“不该赚的钱”退回去。

我直接开启了飞行模式,世界瞬间清净了。

后视镜里,白村那片郁郁葱葱的桃林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上。那里有我童年的记忆,也有我此刻最深的失望。

我叫陈启,三十五岁。不是他们口中在外面混了几年的“二流子”,我是一家中型供应链管理公司的创始人。这次回乡,本是一片好意。

白村是远近闻名的桃乡,但多年来一直被落后的销售模式所困。村民们守着金山,却只能赚点辛苦钱,大部分利润都被层层盘剥的贩子赚走了。

今年回乡探亲,看到叔伯们依旧为销路发愁,我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我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和资源,帮他们一把。

我花了三个月时间,几乎是赌上了公司的半数流动资金,才搭建起这条从白村桃林直通一线城市高端市场的“黄金通道”。

这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为了满足“果鲜生”严苛的品控,我自掏腰包,请来农业技术员,指导村民进行疏果、套袋、病虫害绿色防控。为了保证运输时效,我亲自跟着冷链车跑了两次全程,将时间精确到分钟。

我做的这一切,从未向村里提过一个字,更没要过一分钱。我只提出了一个条件:我以市场价七块一斤统一收购,高出部分的利润,归我所有,作为我所有投入的回报。

当时,陈大山和村委会的几个老人,拍着胸脯答应得比谁都爽快。在他们看来,我这是天降的活菩萨,解决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可当他们看到我那张五百万的利润单时,一切都变了。

人性中的贪婪,在巨大的数字面前,被无限放大。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我的付出,只看到了我的所得。在他们朴素的世界观里,同村人,特别是亲戚,就应该无私奉献。你赚了钱,尤其是在他们身上赚了钱,你就是“坏人”。

而林清清的出现,则给了他们一个将这种贪婪“正义化”的借口。

回到市区的公司,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一夜未眠。我在复盘整件事,不是为了伤春悲秋,而是在评估损失。

那五十多辆冷链车还在白村,司机和工人的费用在一天天燃烧。与“果鲜生”签订的供货合同白纸黑字,如果我违约,不仅要赔付巨额违约金,更重要的是,我辛苦建立起来的商业信誉将毁于一旦。

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乡亲们眼里的“家务事”,它已经上升到了可能让我公司破产的商业危机。

第二天一早,我的助理小王敲门进来,脸色难看。

“陈总,不好了。您快看微博热搜。”

我打开手机,一条刺眼的话题挂在热搜榜的尾巴上:#名校女大学生返乡助农,对抗黑心资本家#

点进去,发布者是一个叫“清清助农日记”的账号,正是林清清。

视频里,她梨花带雨,站在白村的桃林前,对着镜头控诉我的“罪行”。她把我描绘成一个利用乡亲们的淳朴和信息闭塞,大发“国难财”(她甚至用了这个词)的无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