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韩信冷笑:"陛下好记性!不是陛下与吕后设计害我性命么?"

刘邦定神,整肃衣冠,对阎王拱手道:"诸位冥君,韩信确有功于大汉,然此人用兵如神,天下无敌。朕在时,他尚可臣服;若朕不在,幼主即位,他必生异心。为保刘氏江山,不得不除。"

韩信悲愤交加:"好一个'不得不除'!我韩信若存反心,荥阳之战时就可独立;若存反心,齐地称王时就可与楚汉三分天下;若存反心,垓下之战后就可拥兵自立!何必等到今日?"

刘邦叹道:"用兵之道,你天下第一;帝王心术,你却一窍不通。功高震主者身危,这不怪你,也不全怪朕,乃是时势使然。"

二人在地府争辩不休,十殿阎罗面面相觑。转轮王忽道:"你二人各执一词,争辩无益。刘邦疑韩信必反,韩信自称绝不反。既然如此,不如让你们转世再生,再续前缘,看看到底谁对谁错。"

楚江王附和道:"妙极!就让刘邦转世为君主,韩信转世为臣子,君主早逝,留下幼主,看这臣子是否忠心辅佐,是否谋反。"

阎罗王拍板定案:"既然如此,刘邦,你转世为刘备,建立蜀汉,但中年丧命,留下幼主;韩信,你转世为诸葛亮,才智超群,用兵如神,辅佐幼主。若你真无二心,鞠躬尽瘁,自然证明你今日之言不虚。"

韩信沉思片刻,昂首道:"好!我就证明给诸位看!我韩信绝非背主之人!"

刘邦亦点头:"若诸葛亮果真忠心不二,是朕错怪了韩信,来世愿偿此债。"

于是二人饮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投胎转世去了。这才引出一段:西汉冤魂转世,三国贤相忠君。

第二回 汉室倾颓忠臣出 白帝城托孤寄命

话说韩信饮下孟婆汤,走过奈何桥,投生到琅琊阳都诸葛家,取名诸葛亮,字孔明。那诸葛家本是官宦门第,但到诸葛亮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幼年丧父,随叔父诸葛玄生活,后又隐居南阳隆中,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

那刘邦转世为涿郡刘备,字玄德,虽是汉室宗亲,却已家道中落,以织席贩履为业。黄巾起义时,他结识关羽、张飞,桃园结义,共图大业。然而时运不济,屡战屡败,先后投靠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年近半百仍无立足之地。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纵论天下三分之势,助刘备联合东吴,赤壁鏖兵,借东风,烧战船,大破曹军;取荆州,占益州,建立蜀汉。刘备称帝,拜诸葛亮为丞相。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于夷陵,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

诸葛亮星夜赶至白帝城。刘备卧于榻上,面容憔悴,见诸葛亮至,泪流满面:"朕得丞相,成其帝业。奈何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诸葛亮亦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负天下之望!"

刘备唤诸葛亮坐于榻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之晚矣!"又低声道:"丞相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