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诸葛亮闻言,如遭雷击,汗流浃背,手足无措,跪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罢,叩头流血。

刘备方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又嘱赵云等众将好好辅佐幼主。

是夜,刘备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诸葛亮率众官奉灵柩还成都,太子刘禅即位,改元建兴,谥刘备为昭烈皇帝。

诸葛亮承先帝托孤之重,日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他事无巨细,必躬亲处理;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极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这一日,诸葛亮夜观天象,忽见北方一颗将星黯淡,知曹魏内乱将起。又想起先帝临终嘱托,光复汉室之志,不禁潸然泪下。正悲泣间,忽见灯花爆响,恍惚中仿佛回到森罗殿前,与一帝王模样之人争辩什么...

诸葛亮猛然惊醒,只觉头痛欲裂,前世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自己是韩信转世!那刘备竟是刘邦转世!地府阎君让他们转世再续前缘,以证忠心!

想到此处,诸葛亮汗如雨下。原来一切早有天定。他望着案上先帝遗诏,心中百感交集:"前世刘邦疑我必反,今世刘备托国于我。我韩信转世为诸葛亮,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证清白!"

自此,诸葛亮更尽心竭力辅佐刘禅。南征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服口服;北伐曹魏,六出祁山,虽未成功,却打得司马懿坚守不出。他上《出师表》,字字血泪:"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弊,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五丈原上,诸葛亮积劳成疾,命在旦夕。他设七星灯续命,却被魏延不慎扑灭。诸葛亮长叹:"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遂嘱后事,将军国大事托于蒋琬、费祎等人。

是夜,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秋风瑟瑟,自觉凉风透骨,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逝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蜀军遵遗嘱,秘不发丧,缓缓退兵。司马懿率军追赶,见诸葛亮木像,吓得慌忙退兵,蜀军安全退回汉中。民间遂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之谚。

消息传至成都,后主刘禅大哭不止,百姓人人涕泣。刘禅遵诸葛亮遗命,安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不用一切祭物,清俭至极。

森罗殿上,十殿阎罗观看全程,无不感叹。韩信魂魄再现殿前,昂首曰:"今世我为诸葛亮,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证我清白否?"

刘邦魂魄亦至,面带愧色:"是朕错了。将军忠心,天地可鉴。前世冤杀将军,朕之过也。"

转轮王笑道:"前世冤孽,今世已偿。你二人可放下心结,再入轮回去吧。"

韩信却道:"且慢!我尚有一愿。愿再转世一次,不仅不反,还要保幼主成一代明君!"

阎罗王奇道:"你已证明忠心,何必再世轮回?"

韩信答曰:"非为证明,实为赎先帝知遇之恩。"原来经过一世相处,前世恩怨已化今生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