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早已率军登上高地。孙儒军措手不及,被卷入江中者不计其数。幸存者惊慌失措,自相践踏。
钱镠乘势掩杀,斩敌万余,生擒孙儒。杭州之围遂解。
此战之后,钱镠声名大振,被朝廷任命为都指挥使。但他与董昌的关系,却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董昌生性多疑,见钱镠功高望重,心生忌惮。有谗言者进言:“钱镠掌中金印,乃天命之兆,恐非人臣之相。”
董昌于是逐渐疏远钱镠,将其调离主力,派驻偏远的石镜镇。
钱镠心中明白,却不动声色。在石镜镇,他勤练兵马,广纳贤士,暗中积蓄力量。他深知,乱世之中,唯有实力才是立身之本。
一天夜晚,钱镠独登镇楼,仰望星空。忽见流星划过,坠于东南。他心中一动,唤来心腹谋士罗隐。
“先生观天象,可知吉凶?”钱镠问道。
罗隐沉吟片刻:“流星坠地,主变革。东南乃吴越之地,将军之机遇恐在于此。”
钱镠颔首不语,目光投向远方。他知道,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第三章 决战董昌
中和二年,董昌据越州自立为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
消息传到杭州,钱镠召集部将议事。
“董公昏聩,妄自称帝,必招天下讨伐。我等该当如何?”钱镠问道。
众将议论纷纷。有念旧情主张观望者,有识时务主张划清界限者。
大将顾全武慨然道:“董昌逆天而行,自取灭亡。明公当速与之决裂,以免殃及池鱼。”
钱镠沉吟良久,终于开口:“董公于我有知遇之恩,然称帝叛国,罪不容赦。为国家计,不得不讨。”
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人送与董昌,劝其去帝号,归顺朝廷。董昌得书大怒,斩使毁书,发兵来攻。
钱镠早有准备,在钱塘江畔布防。两军隔江对峙。
董昌自恃兵多将广,下令强渡。时值汛期,江流湍急,渡船艰难。钱镠命弓箭手埋伏两岸,待敌半渡而击之。
董军损失惨重,久攻不下。谋士献计:“钱镠骁勇,不可力敌。可遣人暗中联络其部将,许以高官厚禄,分化其军心。”
董昌从之,秘密派人携重金往杭州,收买钱镠部下。
钱镠察知此事,将计就计。他假意被部下“说服”,表示愿与董昌和谈。董昌信以为真,放松戒备。
是夜,大雾弥漫江面。钱镠亲率精兵,乘小舟悄渡钱塘江,直捣董昌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