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清明时节的细雨如烟似雾,笼罩着皖南的小山村。蕙兰蹲在河边,小心翼翼地清洗着爷爷那件已经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河水冰凉刺骨,她的小手冻得通红,却不敢有半点马虎——这是爷爷唯一一件体面的衣服,明天他要去镇上开会。

“兰丫头,快回来!下雨了别淋着!”河岸上传来爷爷沙哑的呼唤。

蕙兰抬起头,露出一个明亮的笑容:“就来,爷爷!衣服马上就洗好了。”

这是1998年的春天,蕙兰十二岁。她与爷爷相依为命住在村东头的老屋里,那是一座历经风雨的徽派老宅,白墙黑瓦,院子里有棵老槐树,据说是爷爷的爷爷种下的。

爷爷名叫李守义,是村里的老会计,如今已经七十有三。他的人生故事,蕙兰都是从村里老人口中一点点拼凑起来的。

爷爷年轻时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十九岁就在公社当会计,娶了邻村最俊俏的姑娘秀芬——那就是蕙兰的奶奶。奶奶温柔贤惠,两人相敬如宾,是村里人人羡慕的一对。然而好景不长,婚后第五年,奶奶在生蕙兰的父亲时大出血,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落下了病根,再也干不了重活。

爷爷对奶奶呵护备至,从不让她下地干活。白天他忙完公社的工作,晚上还要下地种田。即使这样,家里的日子依然紧巴巴的。但奶奶总是说:“日子苦点不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蕙兰的父亲李建国是独子,从小被宠坏了。他不爱读书,整天游手好闲,初中没毕业就嚷嚷着要出去闯荡。爷爷希望他学门手艺,把他送到镇上的木匠那里当学徒,可他吃不了苦,没半年就跑回来了。

改革开放后,村里不少年轻人南下打工,李建国也心动了。爷爷舍不得儿子远行,但奶奶说:“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也好。”

谁知这一去,李建国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年到头难得回趟家。偶尔回来,也是向爷爷奶奶要钱,说是在外面做生意需要本钱。爷爷每次都会给他一些,虽然明知道这些钱多半有去无回。

蕙兰五岁那年,母亲王秀英和父亲一起外出打工,把蕙兰丢给了爷爷奶奶。起初还会寄钱回来,后来就音信渐少。奶奶身体本就不好,照顾蕙兰的重担全落在了爷爷身上。

最让蕙兰记忆深刻的是那个冬天的夜晚。奶奶已经病得很重,却坚持不让爷爷告诉在外地的儿子。“建国在外面不容易,别让他担心。”奶奶总是这样说。

那晚风雪交加,奶奶突然呼吸困难,爷爷冒着大雪跑去请村医。等他们赶回来时,奶奶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她最后的一句话是:“照顾好兰兰...”

爷爷扑在奶奶身上痛哭失声,那是我唯一一次看见爷爷流泪。

奶奶的葬礼上,李建国终于回来了,但不是一个人——他带着已经怀孕的王秀英。更让村里人议论纷纷的是,王秀英的肚子明显已经有六七个月大,算算时间,奶奶病重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孩子,却谁也没有告诉。

葬礼结束后,李建国和王秀英又要离开。爷爷抱着小蕙兰,颤声问儿子:“你们要把孩子带走吗?”

李建国瞥了一眼蕙兰,不耐烦地说:“带个丫头片子多麻烦,你先看着吧。”说完就拉着王秀英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