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蕙兰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既当爷爷又当奶奶,学会了梳头、扎辫子,甚至缝补衣服。村里的女人常常笑话他:“守义叔,这些女人活你也干啊?”爷爷总是笑呵呵地回答:“没办法,谁让我有个宝贝孙女呢。”
尽管生活清贫,爷爷却从不亏待蕙兰的教育。他常说:“你奶奶最遗憾的就是没读多少书,她要是看见我们兰丫头这么用功,不知多高兴呢。”
蕙兰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天夜里,她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爷爷就坐在一旁打着瞌睡陪她。有时蕙兰劝爷爷先去睡,爷爷总是摇头:“你写你的,爷爷陪着你。当年你爸爸学习时,我要是有空多陪陪他,也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说到这里,爷爷总是欲言又止。
蕙兰十二岁那年,父亲突然回来了,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王秀英和一个三岁的男孩。那孩子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昂贵的玩具,与穿着补丁衣服的蕙兰形成鲜明对比。
“爸,这是你孙子,强强。”李建国得意地说,“我们在城里买了房子,这次回来是想把户口迁过去。”
爷爷看着孙子,眼中闪过复杂的神情,但还是摇摇头:“迁户口可以,但你们得把兰兰带走。”
王秀英立刻叫起来:“那怎么行!城里生活多贵啊!再说了,强强还小,我哪顾得过来两个!”
李建国也帮腔:“兰兰都这么大了,留在村里挺好。等我们稳定了再接她过去。”
爷爷气得浑身发抖:“你们要是不要兰兰,就都给我滚!”
最终,李建国和王秀英带着儿子走了,再也没有提接蕙兰的事。那天晚上,爷爷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了很久的烟,蕙兰偷偷看见爷爷在抹眼泪。
初三那年,蕙兰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的冷水浇灭——高中学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一年要两千多元,这对他们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爷爷却毫不犹豫:“考得上就要去读!钱的事爷爷想办法。”
他先是去找了李建国。听说儿子在城里开了个小超市,生意不错。爷爷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找到那里,却看见李建国正在打麻将,桌面上都是百元大钞。
“爸?你怎么来了?”李建国很意外。
爷爷说明来意后,李建国皱起眉头:“钱是有,但都压货上了。再说强强马上要上幼儿园,一年也得万把块呢。”
王秀英在一旁冷嘲热讽:“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早晚要嫁人的。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还能帮衬家里。”
爷爷气得扭头就走。回到家,他翻箱倒柜找出奶奶留下的玉佩,那是奶奶的嫁妆,爷爷一直珍藏至今。
“爷爷,不能卖!”蕙兰哭着阻拦,“这是奶奶留给您的念想啊!”
爷爷抚摸着玉佩,眼中含泪:“你奶奶要是知道这玉佩能让你上学,一定会高兴的。”
后来蕙兰才知道,爷爷卖玉佩的钱还不够,又偷偷去找了放高利贷的刘老三。
那天傍晚,蕙兰拖着疲惫的身躯从镇上打工回来,看见院子里停着一辆陌生的摩托车。屋里传来爷爷和刘老三的说话声。
“老爷子,这是三千块钱,你点一点。”刘老三说,“说好了,蕙兰大学毕业工作后要还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