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林晚第一次主动给苏慧倒了杯水。苏慧接过杯子,手还在抖,林晚低着头,小声说:“妈,对不起。”苏慧的眼泪又掉了下来,她摸了摸林晚的头,声音哽咽:“晚晚,妈不怪你,妈只希望你能好好的。”
可改变并没有那么容易。林晚想好好学习,却发现自己落下的功课太多,上课根本听不懂。她坐在教室里,看着黑板上的数学公式,觉得像天书一样。有一次,她在课堂上画画,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骂她,只是把她的画拿过来看了看,说:“你画得还不错,有没有想过学艺术?”
林晚愣了愣。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教她写毛笔字的样子,想起宣纸上晕开的墨迹。那天放学,她路过一家画廊,里面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她站在门口看了很久,笔尖的婉转、线条的流畅,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她。她突然想起,以前父亲说过,她有写书法的天赋。
回家后,林晚跟苏慧说:“妈,我想考书法艺考。”苏慧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的吗?晚晚,你想好了?”林晚点头:“嗯,我想试试。”苏慧抱住她,眼泪掉在她的肩膀上:“好,妈支持你,妈给你找老师。”
第三章 墨色里的方向
苏慧托人找了个书法老师,姓陈,是当地文化馆的退休干部。陈老师的画室在老城区的一条巷子里,不大,却摆满了宣纸和砚台,墙上挂着他的书法作品,墨香弥漫在空气里。第一次去画室时,陈老师让林晚写一个“一”字。林晚握着笔,手却在抖——她已经很多年没写过毛笔字了。
笔尖落在宣纸上,线条歪歪扭扭,还洇出了墨渍。林晚有些尴尬,想把纸揉掉,陈老师却拦住她:“别急,写字要沉下心。你小时候是不是写过字?”林晚点头,说起父亲以前教她写字的事。陈老师笑了:“看得出来,你握笔的姿势还有点底子。慢慢来,书法能磨性子。”
从那以后,林晚每天放学都去画室练字。陈老师教她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说颜体端正大气,适合打基础。一开始,林晚写得很吃力,手腕酸得抬不起来,手指也被毛笔磨出了茧子。可每当她想放弃时,看到陈老师鼓励的眼神,想到苏慧期待的目光,就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苏慧为了支持林晚,把家里的小客厅改成了书房,买了新的砚台和宣纸,每天晚上都陪在她身边,要么看书,要么帮她研墨。有一次,林晚练字到深夜,苏慧端来一碗热汤,说:“晚晚,别太累了,歇会儿吧。”林晚看着母亲眼底的血丝,心里暖暖的——很久没有这样安稳的感觉了。
练了半年,林晚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陈老师说她有天赋,学得快,建议她参加明年的书法艺考。可林晚的文化课成绩太差,陈老师让她赶紧补文化课,不然就算艺考过了,文化课不过也没用。
林晚开始努力补文化课。她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英语单词,晚上练字结束后,还要做数学题到深夜。苏慧给她报了文化课补习班,周末也不休息。林晚有时候会觉得累,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又充满了动力——她想考上大学,想让母亲骄傲,也想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