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垃圾山的天文家

我总在垃圾场闭合前溜进废弃图书馆,救下那些将被粉碎的书。七岁那年,我在这里发现了星图。

“小拖把,又捡垃圾啊?”回收站老陈踢着脚下的《大英百科全书》,铁链声哗啦啦响。我盯着他鞋尖前那本《天体运行论》,咽下口水——今晚的月光够亮,不需要烧书取暖。

等他的巡逻灯转向,我像野猫般窜出,却意外撞进一双锃亮的皮鞋里。抬头是镇上那位总戴金丝眼镜的先生,他正弯腰捡起哥白尼的著作。

“小孩,你知道猎户座腰带的三颗星吗?”他擦去书皮上的污水,指甲修剪得比我梦里吃的白糖糕还整齐。

我指向东南方灰紫色的天空:“那边!但城里光太亮,要看星星得去北山坳。”

他镜片后的眼睛倏地亮起,从此我多了个秘密:每周三帮林先生偷渡天文书,报酬是半块压缩饼干和十分钟星空故事。

直到那个雪夜,我发现他摊开的手掌里躺着张家庭照——穿星空裙的小女孩笑着骑在他肩上,背后是加拿大国家天文台。

“她得白血病后,我就只会看星星了。”他第一次取下眼镜,露出青黑的眼眶,“医生说只剩三个月时,她问我天堂有没有望远镜。”

我偷走了那本《星云图鉴》,连同他大衣内袋的移民文件。凌晨三点,我敲响山脚那个总对着空气比划的老奶奶的门。

“范奶奶,您说能教人看见不存在的东西——现在能教我看见爸爸吗?”

第二章 量子祖母与光学戏法

范奶奶的屋子堆满棱镜和废弃镜头。她曾是光学仪器厂工程师,退休后患上阿兹海默症,总把晾衣杆当光学校准器。

“斯托克斯定律忘了?偏振光都算不准!”她将我的手指按在棱镜上,“光速是299792458m/s,少一米都不行!”

我用林先生的星图换她的光学戏法。她教我打磨捡来的镜片:“光会骗人,小丫头。海市蜃楼比真楼结实,记忆比真实更真。”

当我们用废玻璃拼出第一架望远镜时,她突然清醒:“我孙子要是活着,该和你一样大。”那一刻她眼里的星光,比猎户座大星云还亮。

第三章 水泥管里的乌托邦

流浪汉大熊占着城东水泥管群。我拿范奶奶校准过的老花镜和他交易:“能防火烤的凸透镜,换你管区通行证。”

他对着阳光点燃烟头,忽然哭起来:“我女儿的眼角膜...当年要有这个...”

那晚他教我砌保温墙:塑料瓶填沙土垒成蜂窝状,防风性是砖墙的0.7倍。作为回报,我偷出林先生收藏的陨石图——他盯着铁镍结晶纹路,哼起了《小星星》。

第四章 三位一体协议

我们在垃圾场签订契约:林先生提供知识,范奶奶提供技术,大熊提供安保,我提供整个计划最核心的东西——无所顾忌的童年。

用冰箱门做反射镜,洗衣机内胆做基座,三个月后我们在水泥管群建起直径1.2米的天文望远镜。当土星环首次清晰呈现时,范奶奶哼起《东方红》卫星的调子,大熊把烟掐灭在沙地里。

林先生忽然抓住我的手:“移民局批了,下周走。”他撕碎批准书撒向夜空,“有些星星,在地面看更亮。”

第五章 不存在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