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往后翻,里面夹着一张照片 —— 是大学毕业典礼那天,她和陈亦舟在学校银杏树下拍的,她穿着学士服,手里拿着花,陈亦舟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那支笑脸钢笔,两人都笑得很灿烂。照片的背面,写着日期:2018.6.25。
林晚把照片放回笔记本里,合上本子,放在胸口,突然觉得眼睛有点酸。五年了,她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上海的孤独,习惯了一个人加班、一个人逛书店、一个人做饭,可在看到陈亦舟名字的那一刻,所有的伪装好像都碎了。
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江哲发来的微信:“今天很开心,等你消息。” 后面跟着一个微笑的表情。
林晚回复:“我也很开心,明天给你答复。”
放下手机,她走到阳台,打开窗户,晚风吹进来,带着桂花的香气。远处的写字楼还亮着灯,像一个个孤独的灯塔,照亮着这座城市里无数个像她一样的人,在现实与回忆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
第二章:
周六早上,林晚是被窗外的鸟鸣声叫醒的。她伸了个懒腰,拿起手机看时间,已经快九点了。打开微信,江哲发来一条早安消息,还附了一张愚园路展览的海报,是关于老上海建筑的,标题叫 “时光里的弄堂”。
她回复了 “早安”,然后点开大学班长的微信,犹豫要不要问聚会的地点,最后还是没问 —— 她想,也许去了,就能解开当年的误会;也许不去,就能彻底放下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纠结了一上午,她决定先去趟 “旧时光” 书店。换了件米白色的针织衫和牛仔裤,背着帆布包出门,地铁 2 号线转 11 号线,到愚园路站下车,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书店。
“旧时光” 书店藏在一条窄窄的弄堂里,门口挂着个木质招牌,上面刻着 “旧时光” 三个字,旁边摆着几盆多肉植物。老板王爷爷坐在门口的藤椅上,戴着老花镜看报纸,看见林晚进来,笑着说:“小林来了,今天想看点什么?”
“王爷爷,我随便逛逛。” 林晚笑着回应,走进书店。书店不大,分上下两层,一楼放着杂志和画册,二楼放着书籍。她径直走上二楼,在靠窗的位置发现了一本 1990 年的《建筑学报》,封面是上海外滩的老建筑,她拿起来翻看,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写着 “这座建筑的细节很美,适合做设计参考”,字迹有点眼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
“喜欢这本?” 王爷爷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杯热茶,“这是昨天刚收来的,以前的主人好像是个学建筑的,里面还有不少笔记。”
“嗯,我想买下来。” 林晚说,翻开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个名字 —— 陈亦舟。
手里的书突然掉在地上,发出 “啪” 的一声。王爷爷吓了一跳:“小林,你怎么了?”
“没…… 没什么,” 林晚赶紧捡起书,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王爷爷,这本书我买了,多少钱?”
“二十块吧,老顾客了,算便宜点。” 王爷爷看出她有点不对劲,却没多问,转身去收银台开票。
林晚拿着书,走到二楼的窗边,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书页上,陈亦舟的名字清晰可见。她想起大学时,陈亦舟最喜欢逛建筑类的书店,每次看到喜欢的书,都会买下来,在里面做笔记。这本书,会不会是他当年留在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