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什么,最可疑的四个人,笔迹都不匹配?
这时,技术科又有了一份新发现。在凶手日记本的最后一页,用极轻的笔触,几乎像是无意识地写下了几个重复的单词,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
“镜子 破碎 干净 镜子 破碎 干净”
像是某种执念的呓语。
李伟看着这四个人的照片,周正的自信,孙磊的圆滑,赵娜的精明,李静的惶恐。他们都在扮演着现在的自己,那过去那个在凌云社里的他们,又是什么样子?
镜子从不说谎……那么,谁能照出他们的真面目?
笔迹比对陷入僵局,李伟决定调整思路。如果直接的证据找不到,那就从动机和机会上再给这四个人施加压力。他派人对四人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并再次询问,重点询问案发前后三天的具体行踪细节,试图找出漏洞。
同时,他对那本日记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那些简短的记录,像幽灵一样窥视着小雅的生活。
“10月25日:他又在嘲笑她了。笑声像钝刀子割肉。” —— 查阅旧记录,10月25日曾是凌云社一次重要的校内活动日。推测“他”可能是指周正或孙磊。
“11月3日:她在哭。眼泪是透明的面具。” —— 这一天,小雅的网购记录显示她购买了大量绘画材料。闺蜜张倩回忆,那天小雅接到一个电话后情绪非常低落,但不肯说原因。
“11月15日:虚伪的道歉。镜子里的影子在冷笑。” —— 这一天,技术科恢复了小雅一部旧手机里部分删除的数据,其中有一条来自赵娜的短信,内容是:“以前社里的事,如果有什么让你不舒服的,别往心里去啊,都是为了你好。”发送时间正是11月15日下午。
日记的记录与真实事件吻合!日记的作者,确实在密切跟踪着小雅的生活,甚至知道一些非常私密的细节。这个人,一定就在小雅的社会关系网中,而且很可能就在那四个人里面!
李伟精神大振。笔迹可以刻意伪装,但这种深入的了解和近乎同步的窥探,很难伪装。
就在这时,负责调查李静的探员带来了突破性的消息。案发前后,李静所住小区及公寓楼附近的监控探头,捕捉到了一个疑似李静的身影,但穿着宽大的带帽卫衣,看不清脸。这个身影在案发当晚深夜才返回,时间上存在作案可能。更重要的是,深入调查发现,李静近期曾多次在网上搜索“密室杀人手法”、“反侦察技巧”以及“精神分裂症症状”等关键词。
李静的嫌疑急剧上升!
她的紧张、她的语无伦次、她可疑的行踪、以及诡异的搜索记录——这一切都指向她。
李伟立即下令,传唤李静进行第二次问话。
问询室里,李静的脸色比上次更加苍白,身体微微发抖。当李伟将监控截图和网络搜索记录放在她面前时,她的心理防线似乎崩溃了。
“是我……是我写的日记……”她哽咽着,眼泪涌了出来,“我……我恨他们!我也恨小雅!”
在李静断断续续、充满混乱的叙述中,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浮现出来。
她承认自己长期遭受周正、孙磊的言语打压,也受到赵娜的排挤。但她同时认为,小雅的“软弱”和“顺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那三人的气焰,让她们的处境更加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