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里都有谁?特别是,和小雅关系比较紧张的?”李伟问。
张倩报了几个名字:社长周正、副社长孙磊、骨干成员赵娜、李静……“周正和孙磊是主要‘执行’那些规矩的人。赵娜……她和小雅差不多同期进去,但很会迎合上面,有时候……她欺负小雅比别人更起劲,好像这样就能显得自己地位高一点。”
“李静呢?”
“李静比较沉默,好像只是个跟随者。但谁知道呢……”张倩叹了口气,“毕业之后,小雅几乎和他们所有人都断了联系。她说想重新开始,但那些事好像噩梦一样缠着她。”
与此同时,技术科传来了对日记本的初步分析结果。笔记本上除了小雅模糊不清的指纹外,没有检测到其他人的清晰指纹,像是被仔细擦拭过。笔迹鉴定专家初步判断,日记的笔迹与小雅留在公寓里的其他笔迹样本存在显著差异,书写者可能刻意进行了伪装,但一些细微的笔画习惯仍透露出书写者年龄不会太大,且受教育程度较高。
日记里的“她”大概率就是指小雅自己。那么,“他们”就是凌云社的那些人?日记的主人,是另一个同样遭受过欺凌、并对“他们”充满恨意的人?
这个人,是否就是凶手?
凶手在现场布置镜子,留下“镜子从不说谎”的句子,是在暗示小雅和那些欺负她的人,最终都在镜子里照见了自己真实的、丑陋的罪孽?
李伟立刻安排人手,秘密接触名单上的周正、孙磊、赵娜、李静四人,了解他们近期的动向,并尽可能获取笔迹样本进行比对。
调查反馈很快回来。
周正,如今在一家大型企业做管培生,事业顺风顺水。他承认大学社团管理“比较严格”,但否认有任何过分行为,对小雅的死表示惊讶和遗憾。案发时间段,他声称在公司加班,有监控和同事为证。
孙磊,成了公务员,语气圆滑,同样将过去归为“合理的磨炼”,对小雅的评价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案发时,他声称在家休息,无人证明。
赵娜,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妆容精致,言谈间透着精明。她极力撇清关系,强调自己当年也是“受害者”,甚至暗示小雅“性格孤僻,本来就不合群”。案发时,她声称在外地出差,正在核实。
李静,是四人中反应最奇怪的。她现在是小学老师,看起来温和怯懦。当警察问及凌云社和小雅时,她显得非常紧张,手指不停地绞在一起,眼神躲闪,只反复说“都过去了”、“我不太清楚”、“我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案发时的行踪,她的回答支支吾吾,先是说在家,后又改口说可能出去散步了,记不清。
所有人的笔迹样本都被秘密采集。然而,鉴定结果令人失望——经过比对,四人的笔迹与日记本上的笔迹均不符合。
线索似乎在这里中断了。
难道凶手另有其人?还是说,有人刻意模仿了别人的笔迹?或者,日记的作者根本就不是凶手,只是另一个知情人?
李伟重新审视案件。密室、符号、日记、镜子……凶手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TA选择小雅,绝非随机,必有深仇大恨。仇恨的根源,极大可能就埋藏在大学时代的那段灰暗经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