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中的王朝印记—西夏王陵考古
第一章 风沙引路
八月的贺兰山下,风裹挟着细碎的沙粒拍打在冲锋衣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我蹲在西夏王陵三号陵的夯土台基前,指尖轻触那些历经八百年风雨依然棱角分明的砖石。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导师的叮嘱:"记住,西夏王陵的每一块砖都可能藏着未解之谜。"
"林夏,发什么呆呢?"同事小马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伴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这鬼天气,说好的晴天怎么又起风了?"
我摘下防风镜,揉了揉被沙粒磨得发红的眼角:"可能是老天想让我们感受下当年党项人面对的环境。"话音刚落,一阵更猛烈的风掠过陵区,卷起地面的沙尘,在阳光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漩涡。
三号陵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也是整个陵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站在高大的陵台上远眺,九座帝陵和二百多座陪葬墓如金字塔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上,被当地牧民称为"昊王坟"的这座陵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肃穆。
"听说这里以前有狼群出没?"小马压低声音,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起伏的沙丘。
我笑了笑:"八百年前这里可是皇家禁地,谁敢靠近?"话虽这么说,我还是下意识地摸了摸背包里的防身喷雾。作为考古队最年轻的成员,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如此重要的发掘项目。
远处,队长陈教授正带着几名队员在陵城南门遗址测绘。阳光穿过他花白的鬓角,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我至今记得三年前在敦煌学术会议上,他展示的那组西夏壁画照片——那些融合了汉、藏、回鹘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壁画,揭开了这个神秘王朝的一角面纱。
"小林,过来帮忙!"陈教授朝我招手,声音穿透风声传来。
我快步走向南门遗址,脚下的沙地松软而温热。南门瓮城的轮廓在黄土中若隐若现,破碎的琉璃鸱吻散落在遗址周围,其中一片蓝色的琉璃碎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看这个。"陈教授小心翼翼地捡起那片琉璃,"典型的西夏风格,孔雀蓝釉色,与我们在拜寺口双塔发现的残片如出一辙。"
我接过碎片,指尖传来冰凉光滑的触感。在放大镜下,釉面上细密的冰裂纹如同王朝覆灭时的裂痕,无声诉说着八百年前的辉煌与陨落。
"根据《宋史·夏国传》记载,李元昊'性雄毅,多大略',这个陵墓的规制,恐怕连北宋皇帝都要侧目。"陈教授指着陵台周围巨大的夯土台基说道,"这些台基每边长超过一百米,高度近二十米,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材料。"
小马忙着拍摄各个角度的照片,闪光灯在风沙中不断闪烁。我跟随陈教授沿着神道向北前行,两侧残留的石像生在黄土中露出模糊的轮廓——石人和石马的头部早已不知去向,只剩下残缺的躯干在风中静默。
"这些石像生原本应该有文臣武将、神兽祥禽,象征着帝王驾前的仪仗。"陈教授蹲下身,拂去一尊石马残躯上的沙土,"但西夏人似乎故意简化了这些传统元素,你看这些雕刻手法,既有中原风格,又有明显的党项特色。"
我注意到石马残躯的肌肉线条简洁有力,与唐宋时期繁复的石雕风格迥异。更令人惊异的是,石刻表面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