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搪瓷缸碰出的缘分 1985年·国营红光机械厂
时:1985年孟夏,清晨
地:国营红光机械厂女工宿舍(青瓦巷深处,两层砖楼,墙皮斑驳,窗台上摆着刷牙缸和仙人掌)、机械厂食堂(铁皮屋顶,长条木桌,墙上贴着“抓生产促效益”的红色标语)、青瓦巷口的早点摊(煤炉冒着白烟,卖豆浆油条,摊主是瘸腿的张大爷)
人:林晚(18岁,机械厂新招的锻压车间女工,扎着麻花辫,穿洗得发白的蓝工装,左口袋里常年揣着个掉瓷的搪瓷缸,缸底刻着“先进生产者”——是她过世父亲的遗物,性格沉默却坚韧,母亲常年卧病,弟弟在读初中,全家靠她工资糊口)、苏晓棠(18岁,林晚的同屋室友,父亲是机械厂子弟学校的语文老师,母亲在街道办工作,穿碎花衬衫,戴塑料框眼镜,手里总捧着高考复习资料,性格开朗却敏感,父母想让她顶替母亲的街道办工作,她却偷偷攒钱买复习书想考大学)、王姐(25岁,锻压车间老女工,嗓门大,爱嚼舌根,总挤兑新来的林晚)、张大爷(60岁,早点摊摊主,看着林晚长大,常多给她半根油条)
孟夏的清晨,青瓦巷的鸡叫还没停,林晚就摸黑起了床。女工宿舍的木板床吱呀响,她轻手轻脚地叠好被子,怕吵醒还在睡觉的苏晓棠。窗台上的仙人掌沾着露水,像极了她现在的日子——看着扎人,实则在贫瘠里拼命扎根。
她揣上父亲留下的搪瓷缸,往食堂跑。机械厂的食堂五点半就开饭,稀粥配咸菜,偶尔有馒头。她得赶在六点前吃完饭去车间报到,第一天上班不能迟到。
“林晚!等会儿!”身后传来苏晓棠的声音。林晚回头,看见苏晓棠背着帆布包,手里攥着本《数学复习题》,头发还没梳顺,“我跟你一起走,顺便去早点摊买个馒头——我妈今天没煮粥,说让我早点去街道办帮忙。”
林晚点点头,放慢了脚步。两人并肩走在青瓦巷的石板路上,晨光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晓棠小声抱怨:“我妈又说,女孩子家读那么多书没用,不如早点去街道办拿铁饭碗。可我想考师范大学,像我爸一样当老师。”
林晚没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个煮鸡蛋递给她——这是张大爷昨天多给她的,她没舍得吃。“你复习费脑子,吃了吧。”
苏晓棠愣了愣,接过鸡蛋,眼眶有点红:“林晚,你怎么总对我这么好?”
“你也帮过我。”林晚说。上周她母亲犯病,她请假回家,是苏晓棠帮她代领了工资,还偷偷塞了两元钱在她枕头下——那是苏晓棠攒了半个月的零花钱。
到了食堂,王姐正坐在长条桌前喝粥,看见林晚,故意提高嗓门:“哟,这不是新来的‘拖油瓶’吗?听说你妈常年卧病,弟弟还在上学,这工资够不够花啊?实在不行,跟姐说,姐帮你找个有钱的婆家。”
周围的女工都笑了。林晚攥紧搪瓷缸,指尖泛白,刚想开口,苏晓棠先站了起来:“王姐,说话别这么难听!林晚是来上班的,不是来听你说闲话的。再说,靠自己双手挣钱,比靠婆家光荣多了!”
王姐没想到苏晓棠会帮林晚,脸色沉了沉:“你个小姑娘家,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