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点化之路:石羊的诞生
仙人自昆仑出发,穿雪岭、越幽谷,涉寒潭、渡冥河,一路踏云而行。
他行得极慢,非因疲乏,而是每至一处,必先静坐三日,观地脉、察风向、听山语。唯有确认此地山石有灵、可塑之形,方以化形幡轻点其顶,口中轻念:“石为骨,气为脉,魂归羊,随我行。”
刹那间,千仞巨岩竟如活物般抖动,裂出双眼,伸展四足,化作一只只青灰色的石羊,低头跟在他身后。
这些石羊并非凡物。它们身躯由地脉精华凝结而成,骨骼乃千年玄岩,筋络为地火熔流,血脉则是地下灵泉。每一只身上都刻着古老符文,那是仙人以指尖划出的灵契,铭刻着它们的使命与归途。
它们不食草,不饮水,只随仙人前行,眼中幽光闪烁,仿佛沉睡的星辰被唤醒。
起初,羊群不过百只,行于荒原之上,蹄声如雷,踏地无声。然而随着仙人一路南下,点化之山越来越多,羊群也日益壮大。
至川西高原,他点化了“卧云岭”的十二峰,化为十二只巨羊,每只高逾十丈,角如弯月,通体青黑,行走时山体微颤。
至滇北深谷,他唤醒“龙脊岩”,那是一整片绵延数十里的石林,经幡一动,石柱纷纷裂开,化作千只小羊,列队而出,蹄下生风。
至黔东南,他停驻七日,在“雷公山”顶设坛祭天,引九霄雷火淬炼三百石羊,使其魂魄更凝,能抗邪煞。
这一路,历时三年有余,仙人足迹遍布南荒七十二地,点化石羊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只,羊群浩浩荡荡,绵延百里,宛如一条青灰色的长河,流淌在大地之上。
夜深人静时,仙人常独坐于山巅,仰望星河。他以指尖轻点羊角,低声呢喃:“再走三千里,便到东海。”
那声音极轻,却似穿透时空,落在每一只石羊的心头。
石羊们虽不能言语,却似能听懂。它们缓缓抬头,眼中幽光微闪,像是回应,又像是思念——对未知之海的向往,还是对这片故土的眷恋?
无人知晓。
但仙人知道,它们已生出“情”。
这是他未曾预料的变数。
石羊本无心,唯有使命。可随着它们走过千山万水,饮过清泉,听过鸟鸣,看过日出,它们开始记住某些地方的风,某些山谷的回音,某些夜晚的月色。
一只来自川西的小羊,每逢子时,总会回头望向故乡的方向,眼中泛起淡淡的蓝光。
另一只黔南的石羊,曾在一场暴雨中救起一只落巢的雏鸟,此后每夜都守在那棵树下,直至雏鸟离巢。
仙人看在眼里,心中微动。
他曾以为,石羊只是工具,是完成天命的载体。可如今,它们竟有了记忆,有了牵挂,甚至……有了梦。
那一夜,他在篝火旁写下一行字:“灵非天生,情之所化。”
他知道,若再这样下去,这些石羊终将不愿离去。
可天命不可违。
他只能继续前行。
三、丝茅驻足:一声道破,万羊成山
这一日,仙人行至溆水之畔,见一湾碧水如镜,倒映苍穹。河水清澈见底,水底卵石斑斓,偶有鱼影穿梭,宛如游于天幕之中。岸边芦苇摇曳,野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