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南渡小朝廷一纸诏书,斥我为“忤逆叛贼”,命我放下兵戈,跪领“赦罪”之恩。使者立于阵前,满面倨傲,宣读着我那昏君父皇的旨意。我笑了,笑这偏安一隅的鼠辈竟敢对我指手画脚。下一刻,我抽出“赤血”战旗,亲手斩下使者头颅,掷于三军之前,声震燕云:“我!张拓!大中太子!奉先帝之遗志,讨不臣,驱鞑虏!不孝子孙张子堂与奸宦岳子胜,才是真正的国贼!传我将令,清君侧,复尚京!”
第一章 龙潜于世
大中之世,肇于太祖武皇帝张德龙。想当年,太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扫平六合,定鼎于尚京,国号大中,是为彰德元年。开国之初,气象万千,一派盛世光景。
然盛极而衰,乃天道轮回。至彰德十七年,风云突变。南有洪水滔天,北有大旱赤地,中原之地,瘟疫横行,饿殍遍野。天灾既重,人祸更甚。朝堂之上,朽木为官,狼狈为奸;乡野之间,污吏横行,鱼肉百姓。赋税之苛,甚于虎狼;律法之严,密如蛛网。百姓流离失所,民怨积郁沸腾,天下大乱之象,已然显现。
国之将倾,必有外患。盘踞北地铁原的胡人,觊觎南洋富庶的蛮夷,纠集一十八国,合纵连横,号称百万之众,分三路叩关南下。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连天,十八国联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国都尚京。
太祖武皇帝张德龙,虽年过花甲,血气未衰,仍披甲亲征。帝于阵前,亲擂战鼓,三军用命,与联军血战三月。奈何朝中掣肘,粮草不济,于燕山龙脊岭遭遇埋伏,帝力战不退,身中百创,终是力竭,血染黄沙,以身殉国。
龙旗倒,山河恸。太祖战死的消息传回尚京,举国震恐,大中朝风雨飘摇,危如累卵。
国不可一日无君。此危急存亡之秋,太子张钰于尚京即位,是为太宗文皇帝,改元正安,意图重整山河,以安天下。
文皇临危受命,不失明君之风,深知欲攘外,必先安内。他以雷霆手段,肃清朝堂,斩杀贪官污吏数十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稍安人心。而后,于宗室之中,擢拔名将张子秋为兵马大元帅,总领天下兵马,以拒强敌。
.
张子秋,将门虎子,乃太祖胞兄靖王张德勇之孙,其人用兵如神,谋略过人。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整合残兵,奔赴山海关。
山海关下,大中十万残兵,对阵敌军百万之众。敌众我寡,人皆以为此战必败。张子秋却面不改色,于关前背水列阵,示之以必死之心。他先以奇兵断其粮道,再以精锐扰其后方,待联军军心浮动,又巧设连环之计,于深夜火烧连营七百里。
一夜之间,火光冲天,喊杀震地。张子秋亲率铁骑,如一柄尖刀,直插敌军心脏,于万军之中,连斩敌酋三十六员。联军主帅授首,百万之众登时溃散,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直杀得胡虏丢盔弃甲,血流成河。
十八国联军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仓皇北窜,十年之内,再不敢觊觎中原分毫。张子秋一战封神,威名震慑四海,大中朝得此喘息之机,渐有中兴之象。
正安初年,君明臣贤,内外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四海重归升平,史称“正安之治”。
未料天不假年,文皇帝为国事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不过数年,便耗尽心神,积劳成疾。于正安四年,崩于未央殿,年仅三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