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孙寒把玩着一枚玉佩,那是从松赞干布身上搜出来的。

玉佩在孙寒的指尖翻滚,温润的触感。

他把它扔在了一边。

这玩意儿,配不上他了。

三日后。

逻些城,或者说,如今的孙国,布达拉宫前。

一场前所未有的典礼,正在举行。

高台之上,旌旗如林,玄色的龙旗在高原的风中猎猎作响。

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

有被俘后归降的吐蕃旧贵,有战战兢兢的逻些城民,还有孙寒麾下那支百战精兵。

所有人的头都垂着,不敢直视高台上的那道身影。

张居正手捧一份金册,走上前。

他的声音,通过内力加持,传遍了整个广场。

“奉天承运,我主孙寒,仁德盖世,武功盖天,平定高原,万民归心,今登临大宝,建国号为‘孙’!”

“自今日起,我主即为大孙开国之君,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从前排的士兵方阵中爆发。

“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浪一波接着一波,裹挟着那些尚在犹豫的吐蕃人,也不由自主地跪了下去,跟着呼喊。

他们不懂什么叫“孙”,但他们看得懂那寒光闪闪的兵器,和高台之上那个人身上不容抗拒的威严。

孙寒站起身,接受着万民的朝拜。

他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

“朕,既为孙王,当设百官,以安天下。”

“册封张居正、刘伯温、严嵩,为大孙三公,总理朝政。”

“册封岳飞,为兵马大元帅,总领天下兵马。”

“册封辛弃疾,为京畿都督,掌王都防务。”

“册封李存孝,为禁军统领,护卫王宫。”

一个个名字被念出,一个个身影从队列中走出,跪地领命。

“设,科学院。”

孙寒的声音再次响起。

“命沈括为院长,宋应星、李时珍、毕昇、李冰等人,皆入科学院,专研格物致知之学,开万世之基。”

“设,锦衣卫。”

这两个字一出口,空气的温度都降了几分。

“命雨化田为指挥使,统领密探,潜入大唐。”

“命魏忠贤为内务府总管,沟通内外,监察百官。”

话音落下,两道鬼魅般的身影,不知从何处出现,跪在了王座之下。

“奴婢,领旨。”

阴柔尖细的声音,让不少文臣武将,后背都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登基大典,在一种混杂着崇敬与畏惧的气氛中结束。

吐蕃的百姓,记住了一个新的国号,“孙”。

也记住了一个新的王。

一个让他们从骨子里感到害怕的王。

……

大典之后,内殿。

孙寒换下了一身繁复的王袍,穿着一身常服,看着跪在下方的禄东赞。

“朕,要你当使臣,去一趟大唐。”

禄东赞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恭敬地回答:“不知主公有何吩咐?”

“以松赞干布特使的名义。”

孙寒的下一句话,让禄东赞的头皮都炸了。

什么?

松赞干布的名义?

他不是已经被关进地牢,只等秋后问斩了吗?

“就说,吐蕃新败,愿向大唐称臣纳贡,永为藩属。”

“为了表示诚意,吐蕃愿为大唐皇帝,献上一份厚礼。”

禄东赞的呼吸都急促了。

他隐约猜到了孙寒想干什么。

“然后,替松赞干布,向大唐求亲。”

孙寒轻描淡写地说道。

“求娶文成公主。”

禄东赞的身体,不受控制地抖了一下。

他猛地抬头,脸上满是惊恐与不解。

“主公!万万不可啊!”

“这…这不是把大唐往死里得罪吗?”

“我们刚占了高原,根基未稳,若是大唐发兵来攻,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想不通。

主公为什么要玩这么一出火。

这不是挑衅,这是在李二的脸上,拉屎撒尿啊。

“谁说我们要得罪大唐了?”

孙寒从王座上走下来,拍了拍禄东赞的肩膀。

“朕只是,想跟李二陛下,开个玩笑。”

玩笑?

拿国运开玩笑?

禄东赞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你只管去。”

“其余的,不用你操心。”

禄东赞失魂落魄地退了出去。

他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不够用了。

……

一个月后。

一支使团,从王都出发,浩浩荡荡地朝着东方的长安而去。

为首的,正是面如死灰的禄东赞。

护卫使团的,是一千名骑着白马,身披银甲的骑士。

他们沉默如山,气势凌厉。

正是公孙瓒麾下的精锐,白马义从。

房玄龄也被带上了。

他坐在一辆囚车里,透过栅栏,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

看到了禄东赞。

也看到了混在队伍中,一个贴着大胡子,装扮成异域商人的身影。

尽管那人换了装束,变了容貌。

可那股子独一无二的气质,房玄龄到死都忘不掉。

孙寒。

他竟然真的要亲自去长安。

房玄龄的心,沉到了谷底。

……

大唐,长安。

贞观三年的长安城,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宽阔的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金发碧瞳的胡商牵着骆驼,说着蹩脚的汉话,与本地的商贩讨价还价。

酒楼里,新酿的“三勒浆”香气四溢,说书人正讲着前朝的段子,引来满堂喝彩。

街边的孩童,手里举着晶莹的糖块,那是精盐提炼剩下的副产品,如今成了寻常百姓也能尝到的甜头。

田地里,曲辕犁的推广让耕作效率翻了数倍,今年的粮食收成,好得让老农做梦都能笑醒。

马厩中,新式的马蹄铁和马镫,让大唐的骑兵战力飙升,边境的几个部落,老实得跟孙子一样。

盛世。

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降临了。

太极殿内,更是盛况空前。

吐谷浑的可汗,高昌的国王,西突厥的使者……一个个曾经在边境上耀武扬威的异族首领,此刻都谦卑地跪在地上,向龙椅上的那个人,献上最珍贵的贡品。

“陛下圣明,天佑大唐!”

“我等愿永为大唐藩属,岁岁来朝,年年纳贡!”

山呼万岁之声,响彻殿宇。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面带微笑,接受着万国的朝拜。

他的心里,却不像表面那么舒坦。

“说起来,这一切,都得感谢赵国公啊!”

鸿胪寺卿站了出来,满脸红光。

“若非令公子长孙冲,写出那篇惊天动地的策论,我大唐何来今日之盛景?”

“一篇策论,胜过十万雄兵!长孙公子,真乃我大唐的麒麟儿!”

这话一出,朝堂上的风向,立刻变了。

文武百官,纷纷向着站在前列的赵国公长孙无忌,投去了或是羡慕,或是谄媚的表情。

“赵国公教子有方,实乃我等楷模!”

“是啊,有长孙公子这等奇才,何愁我大唐不兴旺?”

长孙无忌捋着胡须,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嘴上谦虚着“犬子顽劣,不堪大用”,可那微微扬起的下巴,却出卖了他内心的得意。

他享受这种感觉。

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连这泼天的功劳,都能轻而易举地按在自己那个草包儿子的头上。

这天下,还有什么是他长孙家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