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雨化田愣住了。

“这……奴婢不知。”

“直接咬死,太便宜它了。”孙寒将杯中冷茶一饮而尽。

“要看着它惊慌,看着它逃窜,看着它用尽所有办法,却依旧逃不出猫的爪子。”

“最后,在它最绝望的时候,再慢慢地,收紧爪子。”

孙寒把玩着空茶杯,声音平静。

“我要他们站得高高的,享受万民的敬仰,走到权力的顶峰。”

“然后,朕再亲手,把他们从那云端之上,一脚踹下来。”

“让他们知道,他们所拥有的一切,究竟是谁给的。”

“那才是最好的戏剧。”

雨化田的后背,升起一股寒意。

他低下头。

“奴婢,明白了。”

“去吧。”孙寒重新走到窗边,“继续盯着,把长孙家这些年,所有见不得人的勾当,一桩桩,一件件,都给我挖出来。”

“朕要一份,能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的名单。”

“奴婢遵命。”

铁锈味,随着那道身影,一同消失在房间里。

……

宰相府。

房玄龄的马车,在门口停下。

管家带着仆人,早已在此等候。

“恭迎相爷回府!”

房玄龄走下马车,看着熟悉的府邸,却感觉陌生无比。

他的夫人,杜氏,从门内快步走出,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和担忧。

“夫君,你可算回来了!”

房玄龄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我回来了。”

书房内,烛火通明。

杜氏为他换上一身干净的常服,又端来一碗参汤。

“夫君,你清瘦了许多,此去吐蕃,路途遥远,定是吃了不少苦头吧?”

房玄龄端着参汤的手,抖了一下。

几滴滚烫的汤汁,溅在了他的手背上。

“夫君?”杜氏惊呼一声。

“无事。”房玄龄放下汤碗,用袖子擦了擦手背,“只是有些乏了。”

他长叹一口气,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

“夫人,传我的话下去。”

“从今日起,老夫要闭门谢客,谁也不见。”

“若宫里问起,就说我,偶赶风寒,加上旅途劳顿,需要静养一月。”

杜氏满腹疑云,但看着丈夫疲惫不堪的脸,终究没有多问。

“是,夫君。”

宰相回京第一天,便称病不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整个长安官场。

也传到了皇宫大内。

甘露殿。

李世民刚刚处理完一批奏折,正准备召见房玄龄,详细问问吐蕃的情况。

一名太监,低着头,小步快跑了进来。

“启禀陛下,鸿胪寺来报,房相国回府之后,便称病了。”

“说是旅途劳顿,偶感风寒,需要静养一月,已闭门谢客。”

李世民刚站起的身子,又坐了回去。

他捏了捏眉心。

“病了?”

“这个老房,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病了。”

他的语气里,有几分不快,但更多的是无奈。

“罢了。”

他挥了挥手。

“吐蕃一行,来回数千里,高原苦寒,也确实是辛苦他了。”

“传朕的口谕,让太医去瞧瞧,再从内库里,挑些上好的补品送过去。”

“就让他,好生休养吧。”

“一个月……”

李世民靠在龙椅上,自言自语。

“朕,等得起。”

太监领命退下。

大殿里,又恢复了安静。

,,,,,,

赵国公府,书房内。

长孙无忌端着一盏新茶,手指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

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人,躬身站在一旁,脸上堆着谄媚的笑。

“国公爷,现在外面都传疯了。”

“说冲公子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咱们大唐百年不遇的麒麟儿。”

“还有人编了歌谣,说‘生子当如长孙冲,一篇策论定乾坤’呢。”

长孙无忌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响。

他没有笑,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

麒麟儿?

他那个儿子是什么货色,他比谁都清楚。

斗鸡走狗,招猫逗狗,那是一等一的好手。

至于经天纬地之才,呵呵。

“吐蕃使团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他换了个话题。

管家连忙回话:“回国公爷,那使臣禄东赞,自打住进鸿胪寺驿馆,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分的很。”

“安分?”长孙无忌的指节,在桌案上敲了敲。

太安分了。

安分得就像心里有鬼。

这事儿,处处都透着一股邪门。

就像一根看不见的鱼刺,卡在他的喉咙里。

不弄清楚,他寝食难安。

“备一份厚礼。”

长孙无忌站起身。

“老夫,要亲自去会一会那位吐蕃来的‘大功臣’。”

他要去看看,那个禄东赞的底细。

……

贞观三年的长安,是世界的中心。

这一点,毋庸置疑。

朱雀大街宽阔得能并排行驶八辆马车,此刻,却被人潮和使团的仪仗挤得水泄不通。

高昌国的使者牵着汗血宝马,马鞍上镶满了宝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新罗国的队伍捧着一箱箱人参和绸缎,女子的服饰奇特,引来路人围观。

更远处,金发碧瞳的波斯商人,操着一口蹩脚的汉话,向维持秩序的禁军士兵兜售着他们的香料。

空气中,混杂着烤肉的焦香,女人的脂粉气,还有牲口的气味。

嘈杂,却充满了生命力。

长安城最高的明德门城楼之上,李世民身穿龙袍,携长孙皇后,以及一众皇子公主,凭栏远眺。

他的身后,站着大唐最顶尖的文臣武将。

城楼下,万国使团的代表,按照国力大小,依次排列。

当鸿胪寺卿高声唱喏,宣布“万国朝贺大典”开始时。

山呼海啸般的“大唐皇帝陛下万岁”之声,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股声浪,直冲云霄。

所有使臣,尽皆跪伏于地,以头抢地,行最高规格的参拜大礼。

这一刻,李世民的心,是满的。

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像最醇的美酒,让他通体舒泰。

这,就是他想要的盛世。

这,就是他李二打下来的江山。

可就在这荣耀的顶峰,一个不合时宜的念头,毫无征兆地冒了出来。

脚下这座伟岸的都城,城外那些长势喜人的庄稼,军中战力倍增的骑兵……

这一切的根基,似乎都源于一张考卷。

一张本该是状元的考卷。

那个叫孙寒的年轻人。

李世民嘴角的弧度,僵硬了一瞬。

他忽然觉得,这泼天的荣耀,有点烫手。

当初,他为了安抚世家,为了朝局的稳定,默许了无忌的所作所为。

他告诉自己,这是帝王之术,是必要的牺牲。

一个寒门士子而已,牺牲了,也就牺牲了。

只要能让大唐变得更好,一切都值得。

现在,大唐确实变得更好了。

好得超出了他的想象。

可那个年轻人,也成了他心头的一根刺。

他甚至有些后悔。

当初,若是自己亲自见一见那个年轻人,会不会是另一番结局?

无忌,是不是对他隐瞒了什么?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强行掐灭。

不能想。

再想下去,就是动摇国本。

他李世民,是天子,天子,是不会错的。

错了,也必须是对的。

他转过头,看着身旁的长乐。

以及对面骑马的状元,长孙冲。

大唐的麒麟儿。

李世民的心里,五味杂陈。

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

“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城下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将他的思绪拉了回来。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所有的杂念。

他抬起手,向着城下的万民,挥了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