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了笑,把手里的素描本递过来:“要不要看看?我刚才画了几幅光影速写,或许对你有帮助。”
我双手接过素描本,指尖碰到封面,能感觉到纸张的粗糙质感。翻开第一页,就是刚才那幅《光的轨迹》的速写,他没有完全照搬画作,而是着重描绘了光线在画面中的流动轨迹,线条流畅又精准,把光的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几页全是建筑速写,有美术馆的穹顶、转角的弧形走廊,还有窗外的梧桐树影,每一幅都细节精致,能看出他深厚的绘画功底。
翻到最后一页时,我突然愣住了 —— 那是一幅 “研磨时光” 咖啡馆的角落速写,画里的咖啡机、吧台、甚至墙上的小挂件都清晰可见,而在画面的右侧,有个女生正低头掏手机,扎着低马尾,穿着浅蓝色的衬衫,侧脸轮廓和我有几分相似。
“这是……” 我抬头看向沈亦舟,心跳突然加速,像揣了只兔子似的,砰砰直跳。
他看到我手里的画,耳尖微微泛红,赶紧接过素描本,轻咳了一声,有些不自然地解释:“上周来这里喝咖啡,刚好看到有人差点把咖啡泼到别人身上,觉得那个场景还挺有意思的,就随手画下来了。”
“那个‘有人’就是我啊……” 我小声嘀咕了一句,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刚想辩解自己平时不是那么冒失的人,他却赶紧转移了话题:“走吧,我带你看看美术馆的光影设计,有些细节你可能没注意到,比如刚才我说的弧形灯带,就在前面的转角处。”
我点点头,跟着他的脚步往前走。他走得不快,偶尔会停下脚步,指着某个地方给我讲解:“你看这里的顶部灯光,用的是漫反射设计,光线不会直射眼睛,还能让整个空间显得更开阔。”“还有这个展柜的灯光,只照亮展品,周围留暗,能突出重点,你们项目里的商铺橱窗也可以参考这个思路。”
他讲解的时候,声音比平时更低沉一些,带着耐心,偶尔会回头看我有没有跟上,眼神里满是认真。我一边听,一边用相机拍照,偶尔还会在笔记本上记几笔,不知不觉就逛了两个多小时。
走出美术馆时,已经是中午了。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路边的梧桐树叶子沙沙作响。沈亦舟看了看时间,问我:“要不要一起吃个午饭?附近有一家不错的轻食店,口味比较清淡。”
我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啊,麻烦沈老师了。”
和他一起走在阳光下,听他聊起自己大学时学设计的趣事,聊起他去过的那些城市,我突然觉得,这个周日的上午,好像比以往任何一个周末都要有趣,而那个因为 “咖啡泼洒事件” 开启的缘分,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酵。
5 雨中的伞
周三下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没过多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很快就模糊了窗外的视线。
下班时间一到,同事们纷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伞,说说笑笑地离开公司。我站在公司大楼门口,看着外面瓢泼的大雨,心里犯了愁 —— 早上出门的时候天气还好好的,我根本没带伞,现在雨下得这么大,打车也不好打,总不能一直站在这里等雨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