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他顶着黑眼圈,带着些许忐忑,把方案发到了顾疏桐的邮箱。不到半小时,他被叫进了总监办公室。
顾疏桐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夏垣那份刚打印出来的方案,被红笔涂改得密密麻麻,刺眼极了。
“夏垣,”她的声音不高,却像冰锥,“你的策略构想在我这里,零分。”红笔重重圈住“传统记忆”“匠心传承”等字眼,“看看你写的——‘唤醒城市共同味觉记忆’?‘在快节奏生活中寻回传统温暖’?多么美好的臆想!”
她把文件往前一推,眼神锐利如刀:“告诉我,荣记门店开在哪里?老街老巷深处!主要消费群体是谁?平均年龄55岁以上的老居民!他们需要被‘唤醒’吗?他们是看着荣记招牌变旧变黄的!客户为什么找你?是因为老顾客不断流失,新一代年轻人根本不买账!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要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进来,提升销量!保住那几个摇摇欲坠的门店!”
夏垣被这连珠炮般的诘问钉在原地,额头渗出冷汗。
“你的方案呢?温情脉脉,不痛不痒,完全偏离核心诉求!你以为现在的消费者是傻子吗?情怀牌能落地吗?能转化成实际销售吗?”顾疏桐站起身,双手撑住桌面,压迫感十足,“市场调研做了吗?消费者画像呢?竞争对手分析呢?ROI预估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堆华丽的形容词!你这是闭门造车!”
她将文件狠狠合上:“拿去重做。今天下班前,我要看到你实实在在地走进荣记门店,摸清真实状况,再跟我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夏垣脸色发白地走出办公室,后背湿了一片。吴慧心大姐无声地递过一包纸巾。汪凯峰那边传来幸灾乐祸的轻笑。
耻辱感火辣辣地灼烧着神经。夏垣抓起笔记本和笔,冲出了办公室。
第二章:转角遇微光
夏垣真的跑去了荣记门店,还不止一家。在远离CBD喧嚣的老城区,在弥漫着烟火气的小巷深处,他看到了三个不同地段的荣记铺面——无一例外,门庭冷落。玻璃柜台里的糕点确实用料实在,但包装简陋,几十年如一日的几样款式,价格却因为成本上涨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他观察进出的客人:多半是头发花白的老者,步履蹒跚,购买量也很小。偶尔有年轻人经过,目光在橱窗停留片刻,往往皱皱眉就走了。他甚至蹲在马路对面,拿着计时器数过,高峰期半小时,只有四位客人。
这沉重的现实比顾疏桐的批评更让他沮丧。他买了店里最有名的桂花白糖糕,坐在马路牙子上啃着。口感绵实,桂花香很足,但糖粒粗砺,吃了几口就有点腻。和旁边网红甜品店排起的长龙相比,荣记显得格外凄凉。
“好吃吗?”一个清亮的声音在头顶响起。
夏垣抬头,刺目的阳光让他眯了眯眼。一个穿着清爽帆布裙、背着双肩包的年轻女孩站在面前,正低头看他手里的白糖糕。她看起来像是大学生,眼睛很大,带着好奇。
“太甜了。”夏垣苦笑摇头,没掩饰自己的挫败。
女孩也买了块尝了尝:“料是好料,糖也确实够‘实诚’,就是觉得…有点,嗯,‘沉重’。”她歪着头想了想,“现在年轻人就喜欢吃点轻负担的,好拍照的,最好还有点新潮概念的。”她顺势在夏垣旁边坐下,很自来熟,“我叫叶轻舟,在‘青潮市场研究’实习,今天来这片做街头问卷。你也是搞品牌调研的?愁眉苦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