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会议决定,分三个阶段建设火星宜居区:

1. 前期准备阶段(2年):研发火星生态舱、火星运输车等设备,选拔和训练第一批火星移民(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卫队队员等),通过“开拓者号”空天飞机,将设备和物资运到火星。

2. 基础建设阶段(3年):在乌托邦平原建立小型宜居区,包括居住舱、种植舱、能源舱和实验室,搭建火星通讯网络,测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扩大建设阶段(5年):将宜居区扩大到能容纳1000人居住,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实现宜居区的全面自给自足,为后续的大规模移民做准备。

火星宜居区建设计划的启动,让全球的联盟公民都充满了期待。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道:“我长大了,要当一名火星宇航员,去火星上种超级小麦,建漂亮的房子,让火星变成第二个地球!”

第二百一十章:张博士的救赎与旧世界技术的最终应用

张博士在科研部的两年里,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研发中,除了协助陈默完善核聚变技术,还将旧世界的“人工智能控制系统”资料整理出来,帮助联盟研发出了“联盟智能中枢”——这个中枢能整合联盟的所有系统(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科研等),实现全球资源的智能调配和管理。

联盟智能中枢安装在余烬城的联盟总部,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球的营地和基地。比如,当某个营地的能源短缺时,中枢会自动调配附近营地的核聚变发电机,补充能源;当某个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时,中枢会立刻通知附近的救援队伍,调配救援物资;在医疗方面,中枢能将病人的病历和检查数据,实时传输给全球的专家,让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联盟智能中枢的应用,让联盟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十倍,”陆阳说,“以前需要几天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几个小时就能解决,这离不开张博士的贡献。”

张博士还利用旧世界的“环境改造技术”,帮助陈默研发出了“沙漠绿化系统”——这个系统能将沙漠中的沙子转化为肥沃的土壤,再种植超级作物和耐旱植物,加速沙漠的绿化进程。联盟在撒哈拉沙漠试点应用该系统,一年后,试点区域的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到了30%,还出现了小型的湖泊和河流。

看着沙漠中长出的绿色植物,张博士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以前做了很多坏事,现在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终于可以安心了。”林野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的救赎,不是靠别人的原谅,而是靠自己的行动。你做到了,你已经是联盟的一员了。”

联盟议会经过讨论,决定正式撤销张博士的缓刑,恢复他的自由身,并聘请他为科研部的“高级技术顾问”。张博士接受聘请时,坚定地说:“我会用我余生的时间,为联盟的发展贡献所有的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二百一十一章:全球生态的完全恢复与“地球重生日”的设立

“生态全面恢复计划”实施十年后,联盟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全球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5%(末日爆发前为80%),森林面积比末日爆发前增加了10%,河流和海洋的水质达到了一级标准,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恢复到了末日爆发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