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洞壁上的水珠顺着岩缝缓缓滴落,“嘀嗒、嘀嗒” 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洞里格外清晰。我将最后一块干燥的苔藓铺在兽皮卷下,防止潮湿的地面让炭条绘制的字迹晕染。洞外的风裹挟着泥土的气息吹进来,带着几分深秋的凉意,远处原始部落的篝火堆隐约传来木柴燃烧的 “噼啪” 声,偶尔夹杂着女人呼唤孩子回家的吆喝。

我抬手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指腹触到眼角的皱纹时,才惊觉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昆仑城实验室里意气风发的青年。掌心的炭条已经磨得只剩半截,黑色的粉末嵌进指甲缝里,洗不掉也擦不净 —— 就像那些刻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关于夏朝的辉煌与毁灭,关于灵脉的光芒与战争的硝烟,永远无法磨灭。

一、昆仑城的余晖:科技织就的盛世图景

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的夏朝,若有人从高空俯瞰,定会被这片土地上的景象震撼。那时的疆域远比后世记载的广阔,东到波涛汹涌的东海之滨,西至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南抵瘴气弥漫的苍梧丛林,北达广袤无垠的草原戈壁。而在这片疆域的中心,昆仑城如同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蓝宝石,散发着科技文明的璀璨光芒。

我出生在昆仑城的一个科研世家,父亲曾是灵脉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母亲则在农业科技部门工作。记得我五岁那年,父亲第一次带我进入昆仑城的地下能源中枢。那座由万年暖玉砌成的穹顶,在灵脉能量的滋养下,始终保持着适宜的温度,哪怕外面是零下几十度的寒冬,中枢内部也温暖如春。

“墨渊,你看。” 父亲牵着我的手,站在防护栏外,指向悬浮在穹顶正中央的 “昆仑之心”。那颗直径十丈的淡蓝色球体,当时在我眼中就像一颗巨大的宝石,表面流淌的星河纹路忽明忽暗,仿佛有生命一般。我好奇地伸出手,想要触碰防护栏上的能量屏障,指尖刚一靠近,就感受到一股温和的推力,将我的手轻轻弹开。

“这是灵脉能量形成的保护罩,” 父亲笑着解释,“‘昆仑之心’是整个夏朝的命脉,任何一点损伤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所以必须用最严密的方式保护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昆仑之心” 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初代科学家耗费百年时间,将昆仑山脉深处最纯净的灵脉能量凝聚而成。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器,能将地下潜藏的灵脉能量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电能、热能、光能,甚至是驱动飞舟、修复舱的特殊能量波。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灵脉科技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十二岁时,我考入了昆仑城最高学府 ——“灵枢学院”。这所学院坐落在昆仑城的东部,占地面积足足有上千亩,学院里的建筑比普通居民区更加先进:教学楼的外墙采用了可调节透明度的 “变色琉璃”,白天能让阳光充分照射进来,晚上则会变成柔和的暖黄色,照亮整个校园;实验楼里配备了最先进的 “灵脉模拟舱”,可以模拟不同环境下的灵脉能量反应,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危险的实验。

我的老师离朱,是当时夏朝最顶尖的科学家之一。他不仅学识渊博,还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习灵脉能量的传导原理,离朱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在课堂上讲解,而是直接带我们去了昆仑城的 “飞舟停泊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