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泼辣性子初养成

光绪末年,粤北韶关的一个小村落里,刘家迎来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哭声响亮、眉眼间带着股倔劲的女婴。父母按照族谱排行,给她取名“刘丽琼”——那时还没人知道,几十年后,广州西关的七十二家大院里,人人都会敬畏又无奈地喊她一声“八姑”。

刘家是村里的普通农户,靠着几亩薄田和父亲走街串巷修修补补的手艺过活。刘丽琼上头有个哥哥,下头还有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刘定坚。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她却没尝过多少“被轻视”的滋味——母亲总说“这丫头片子比小子还能扛事”,父亲也常笑着把她架在肩头,带她去村口看跑江湖的杂耍。

不过,刘丽琼的“泼辣”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五岁那年,邻村的 男孩抢了刘定坚手里的麦芽糖,她抄起路边的竹枝就追了半里地,直到把糖抢回来,还逼着对方道了歉;七岁时,她跟着母亲去镇上赶集,小贩缺斤短两,母亲只敢小声抱怨,她却站在摊位前叉着腰,用脆生生的乡音把小贩的猫腻一条条数出来,引得围观路人纷纷叫好,最后小贩不得不补了分量,还多送了她一把山楂。

村里人都说“刘家这二丫头将来是个厉害角色”,父母却没太在意——在他们看来,女儿性子烈点,将来不受人欺负。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份“烈性子”,会在日后的广州城,伴着一栋旧式楼宇,搅起无数风波。

2.从乡野丫头到少奶奶

民国初年,韶关的日子不好过。先是旱灾,几亩薄田颗粒无收,接着父亲修修补补时摔断了腿,家里的顶梁柱倒了。18岁的刘丽琼看着日渐消瘦的父母和还在读书的弟弟,咬着牙接下了家里的担子——白天帮人洗衣缝补,晚上跟着母亲学做酱菜,挑去镇上卖。

也是在这一年,邻村的媒婆找上了门,说要给她介绍个广州的“好人家”。男方姓陈,是广州西关一家米铺的少东家,比她大五岁,为人稳重,只是身体不太好。媒婆把广州城说得天花乱坠,说“到了广州,不用再日晒雨淋,天天能穿绸缎”,还说“陈家答应给刘家一笔彩礼,足够你爹治病、弟弟读书”。

刘丽琼犹豫了。她舍不得家乡,舍不得父母弟弟,但一想到家里的困境,又动了心。母亲拉着她的手哭了一夜,说“娘舍不得你,但去广州是条好路”;弟弟刘定坚攥着她的衣角,小声说“姐,你去了广州,别忘了我”。最终,她点了头——为了家人,她愿意去那个陌生的城市闯一闯。

出嫁那天,刘丽琼穿着红嫁衣,坐着乌篷船离开韶关。船开时,她望着岸边越来越小的家乡,眼泪止不住地流,却没哭出一声——她告诉自己,从今天起,她是陈家的媳妇,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哭哭啼啼。

初到广州的日子,刘丽琼过得并不轻松。陈家是广州的“老城里人”,规矩多,婆婆对她这个“乡下媳妇”不算待见,时常明里暗里挑刺;广州话和韶关乡音差得远,她听不懂也说不利索,跟下人沟通都费劲;米铺的生意她不懂,只能在家学着打理家务,学做广州菜,学穿高跟鞋、梳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