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天,小货郎于用从村里讨来的热水给双眼敷了又敷,但依然是通红。三妮来船上选丝线时看了,“噗嗤”一笑:“帅小伙原来是兔子成精呀。”

小货郎于尴尬地低下头,手忙脚乱地为她找丝线,却又不知放在何处。巧芬也不急,就站在船头,望着河面哼着小曲儿。

“你叫啥名字?”巧芬突然问。

“于、于文远。”年轻人回答,声音轻微。

“文远...这名字真好听,像是读书人。”巧芬笑道,“我是巧芬,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

于文远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姑娘。她约莫十七八岁,眼睛明亮如七巧河的秋水,辫子粗黑,脸颊被风吹得微红,却总是带着笑意。虽然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却整洁干净,丝毫不显邋遢。

那天下午天快黑时,巧芬回家背了一大篓稻草回来,让小货郎于均匀地铺在船舱里,再放上一层被褥。

“这样冷风、潮气就被阻隔在外了。”巧芬边说边利落地整理着稻草,于文远想帮忙却不知从何下手。

临走时,巧芬还把一个滚烫的布包塞到了于文远的手里,然后从船篷上捧走半篓雪,唱着跳着跑远了。

于文远打开布包一看,原来是毛巾裹着的暖水瓶,瓶子是打吊水用过的那种厚玻璃瓶,口小瓷实。这里的人常常在冬季用它捂被子。身下有了稻草褥,脚头有了暖水瓶,那一夜,于文远睡得格外香甜。

清晨醒来,他开始在人群中寻找巧芬的身影。此时的三妮正在停船外几步地的另一个码头洗衣服。她蹲在石阶上,双手在冷水中搓洗衣物,嘴里呵出白汽,却依然哼着小曲。

于文远不时地偷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看上了啊,巧芬可是村里数得着好看又能干的姑娘。”一位挑拣着龙凤呈祥大红床单的胖婶低声对于文远说。他慌忙低下了头,耳根却红得透彻。

那天夜里,星星满布,黑丝绒般的夜幕上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于文远望着天,望着河——星星也在河底眨着眼,眼带笑意的三妮在他心里盘旋来、盘旋去......

3 相思成雪

接下来的日子,于文远逐渐熟悉了货郎的工作。他不再需要频繁翻看价格本,也能应付一些讨价还价了。每天最期待的时刻,就是看到巧芬来到码头。

有时巧芬是来洗衣服,有时是来打水,有时只是路过。她总会过来看看,问问于文远缺什么,或是是否需要帮忙。有一次,她甚至带来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硬塞给于文远后就跑开了。

胖婶成了于文远的常客,也成了他的信息来源。从胖婶那里,他得知巧芬初中就辍学了,家里太穷,母亲走得早,大姐二姐嫁了之后,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她只好回家承担起家务。

“那姑娘哭了两夜之后又把小曲儿天天挂在嘴边,忙里忙外,把家操持得体体面面。”胖婶一边挑选着针线一边说,“人这一勤快吧,就没啥难事;人这一笑吧,就没有不好看的。”

胖婶仿佛在自言自语,可于文远往心里去了。

他回想这大半年,落榜之后,天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生闷气,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老父亲骂他是“没经过霜的敞口白菜,苦得很”,当时他不服气,现在却似乎有些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