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船外风雪交加,船内却暖意融融。两个年轻人的背靠在一起,传递着体温,也传递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天蒙蒙亮时,雪终于小了。于文远醒来,发现巧芬已经起身,正在船头看雪后的景色。整个河岸银装素裹,美得令人窒息。
“真美啊。”巧芬轻声说,回头看向于文远,“谢谢你让我搭船,也谢谢你的...尊重。”
于文远的脸红了:“该说谢谢的是我。你教了我很多——如何铺稻草,如何与人交谈,还有...如何面对生活。”
分别的时刻终于到来。巧芬的家在河边的一个小村庄,于文远将船靠岸,帮她拿起简单的行李。
“什么时候回来?”于文远鼓起勇气问。
巧芬摇摇头:“不知道。也许一年,也许三年五载。南方很远,路费也贵,总要挣够了钱才能回来。”
于文远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木盒——那是他原本准备年货市集上卖的最后一件物品。
“这个,送给你。”他说,“新年快乐。”
巧芬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对精美的发夹,镶嵌着假珍珠,在雪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这对发夹于文远注意很久了,巧芬曾多次看过它们,却从未问过价钱。
“这太贵重了...”巧芬想要推辞。
“请你收下。”于文远坚定地说,“在南方,戴上它,你会更加漂亮。”
巧芬的眼圈微微红了。她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塞到于文远手中:“这个,送给你。新年快乐。”
那是她常用的手帕,素白的棉布上绣着一枝梅花,角落里绣着一个细小的“芬”字。
两人相视良久,千言万语都在目光中交流。
最终,巧芬转身离去,没有回头。于文远一直站在船头,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雪地中,这才发现手中还紧紧攥着那块手帕。
回程的路格外漫长。于文远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像是被掏空了。船篷上的雪渐渐融化,滴落水中,如同无声的泪水。
5 梅花寄情
回到家时,已是年三十的清晨。老货郎于能勉强下床了,见到儿子归来,又是心疼又是欣慰。听儿子讲述这些天的经历,老父亲眼中闪着智慧的光。
“七巧河边的姑娘啊,”老货郎于喃喃道,“那里的女子,坚强着呢。”
这个年,于家过得简单却温馨。于文远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而是主动帮助父亲料理年货,学习货郎的生计诀窍。有时他会站在门口,望着南方,手中摩挲着那块绣梅花的手帕。
正月十五过后,于文远做出了决定:他要继续父亲的货郎事业,但要有所创新。他不仅卖日常杂货,还开始收集村民的手工艺品,带到城里去卖;同时从城里带来书籍和杂志,租借给村里的年轻人。
最特别的是,他开始记录沿途的见闻,记录每个村庄的故事,每个顾客的需求。他的文笔流畅,观察细致,这些文字渐渐积累成篇。
春天来了,七巧河解冻,两岸杨柳吐绿。于文远再次摇船南下,心中怀着莫名的期待。
然而当他到达巧芬的村庄时,却得知巧芬没有回家过年。她在南方找到了一份工厂的工作,为了节省路费,决定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