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陈磊记得,前世大概就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种软糯香甜、易于保存的“红心薯干”突然在城里流行起来,成了紧俏的零食,价格卖得挺好。他恰好知道那种薯干的大致做法,关键在于选料、蒸煮火候和晾晒技巧。

这就是机会!

他决定开办一个小型的红薯加工厂,就做这种改良版的红薯干。

说干就干。他先用一部分钱,跟村里几户人家预定了他们秋季收获的红薯,签订了简单的收购协议,保证了原料来源。然后又租下了村东头废弃已久的旧窑厂,稍微修葺了一下,作为生产场地。最后,他购置了几口大锅、一批竹匾等简单工具,又雇佣了村里几个手脚勤快、干净利落的妇女,其中就包括之前被他感化、如今对他死心塌地的李虎的娘。

“陈记乡村特产加工厂”就这么简陋地开业了。陈磊亲自把关,挑选优质红薯,清洗、蒸煮、去皮、切条、晾晒……每一个环节他都严格把控,尤其是蒸煮的火候和晾晒的湿度,这是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批红薯干做出来,色泽橙黄透亮,软硬适中,咬一口糯唧唧、甜丝丝,带着浓郁的红薯原香,远比市面上那种黑硬梆梆的传统薯干好吃百倍。

陈磊先让家人和雇工们品尝,获得了的一致好评。他又精心包装了一下(其实也就是用干净的油纸包成小包),然后带着样品去了公社和县里的供销社、小卖部。

果然,这种新奇又好吃的零食很快引起了注意,试销的几家很快就卖断了货,纷纷回头来找他订货。虽然规模还不大,但订单稳定,利润可观得多,远比卖原材料划算。

陈磊的小厂子开始红火起来,机器的轰鸣声(其实主要是人声和锅碗瓢盆声)和红薯的甜香气,成了村东头一景。村民们看着陈磊家越来越好的光景,羡慕的有,佩服的有,当然,眼红的也不少。

这其中,最眼红的莫过于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