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个音符响起,一段陌生的旋律突然涌入林脑海。她不由自主地弹奏起来,那是一首她从未听过却莫名熟悉的曲子,忧伤而优美,仿佛早已深植在她的记忆深处。 曲终,林静怔怔地看着自己的双手,不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 这时,她的目光落在钢琴内侧一处不太明显的刻痕上。凑近细看,那是一行小字:“致我永远的月光,周明轩,1953”。 林静的心跳突然加速。她重新翻看日记,计算时间——外祖母在1953年秋天停止了日记,而那时,她已经怀了林静的母亲。 母亲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家族相册里没有他的照片,外祖母也从不提及。林静小时候问过几次,都被外祖母生硬地转移了话题。长大后,她猜想那可能是一段不光彩的往事,便不再追问。 但现在,这个叫周明轩的钢琴老师,会不会就是她的外祖父? 第二天,林静开始调查周明轩的下落。小城不大,老一辈人应该还有印象。她先去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询问几位年纪最大的老人。 “周明轩?”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眯起眼睛,“是不是那个在城南钢琴行教课的周老师?我记得他,琴弹得特别好,人也很斯文。不过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恐怕有六十年了吧。” “您知道他后来去哪里了吗?”林静急切地问。 老人摇摇头:“说不清楚。好像就是五三年夏天突然不见了。有人说他去了香港,也有人说是台湾。那时候局势乱,很多人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 另一位老人补充道:“周老师的学生不多,但都很优秀。最出色的是苏家的女儿,叫什么婉...苏婉琴!对,就是她。那姑娘很有天赋,本来有机会去上海音乐学院的。” 林静谢过老人们,又去了城南寻找那家钢琴行。历经六十年的变迁,原来的街道早已面目全非,钢琴行当然也无迹可寻。 失望而归的路上,林静经过一家老式照相馆。橱窗里陈列着一些黑白老照片,她突然灵机一动,走了进去。 照相馆的主人是一位中年男子,听说林静的来意后,表示可以帮她查查旧档案。“如果是五三年以前的照片,应该都保存在仓库里。周明轩...这个名字有点印象,我父亲以前常提起一位很会弹琴的周先生。” 两天后,照相馆打来电话,说找到了一张可能的照片。林静立即赶去,老板递给她一个泛黄的信封。里面是一张黑白合照,十几个年轻人站在一架钢琴前,照片背面写着“钢琴班结业留念,1952夏”。 林静一眼认出了年轻的外祖母——站在最左侧,笑容羞涩的少女。她身旁是一位穿着西装的年轻男子,清瘦英俊,手轻轻搭在钢琴上。 “那就是周明轩老师。”照相馆老板指着那位男子说。 林静的心跳加速,她仔细端详着照片上的男子,试图从那张陌生的脸上寻找与自己、与母亲的相似之处。 “您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吗?”林静问。 老板摇摇头:“我只听父亲说过,周老师是上海人,受过很好的教育。五三年夏天突然离开这里,再也没有消息。”他停顿了一下,“不过我记得父亲说过,周老师最欣赏苏婉琴,就是你的外祖母。说她是他教过最有天赋的学生。” 林静谢过老板,复印了照片后回到老宅。她重新翻阅外祖母的日记,希望能找到更多线索。在日记本的最后一页,她发现了一处不明显的凸起——夹层中藏着一封信。 信纸已经发黄,字迹却依然清晰: “婉琴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