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远在海外。形势所迫,不得不不辞而别,万分愧疚。昨夜之言皆出自肺腑,此生必不相负。待局势稳定,定当回来寻你。钢琴留与你处,见琴如见人。望勤加练习,待重逢之日,听君一曲《月光》。 永远属于你的,
明轩
1953年7月15日” 林静的手微微颤抖。原来外祖母并非被抛弃,而是被迫分离。那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将这段感情深藏心底六十多年,等待着永远不会回来的爱人。 她继续翻找那个木盒,在乐谱最底下发现了一本薄薄的练习曲集。扉页上有周明轩的签名,里面除了一些基础练习外,还有一首手写的曲子,标题只有简单的“致W.Q.”字样。 林静认出那是外祖母名字的缩写。她试着弹奏这首曲子,惊讶地发现正是那天她莫名熟悉的那首旋律。 随着调查的深入,林静了解到更多当年的历史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刚结束,国内政治气氛紧张,有海外关系的人往往面临严峻处境。周明轩的突然离开,很可能与此有关。 林静决定寻找周明轩的下落。她联系了海外寻亲组织,在各大华人网站上发布寻人信息,甚至通过一些渠道查询了台湾和香港的旧档案。 等待消息的日子里,林静开始整理外祖母的乐谱和音乐笔记。她惊讶地发现,外祖母不仅保存了所有周明轩留下的教材和笔记,还自己创作了一些曲子。最令她震撼的是一首名为《长等待》的钢琴曲,谱纸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似乎经过多年打磨。 林静试着弹奏这首曲子,旋律中流淌着无尽的思念与等待,令人心碎。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林静接到了一通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对方自称周文斌,是周明轩的儿子。 “周明轩是我的父亲,”电话那头的男子声音温和,“他于2010年去世了。去世前,他曾经提起过在中国大陆可能有一个女儿。” 林静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半晌,她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您是说...您的父亲,周明轩,认为他在中国有一个女儿?” “是的,”周文斌说,“父亲很少谈论过去。直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