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与她毫无血缘关系的男人,用一生诠释了“父亲”二字的全部含义。
几天后,一位远房亲戚来访,无意中提到了小溪的身世。
“那时候老林为了领养你,可没少跟家里人吵架。”阿姨叹了口气,声音压得很低,仿佛在透露一个不该被言说的秘密,“我们都劝他,一个铁路工人,还没结婚,养什么孩子啊?可他铁了心...”
这位亲戚的话像一块块拼图,填补了小溪心中的空白。
她仿佛看见年轻的父亲独自面对亲友的不解与质疑,却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一个被遗弃的生命。
这份认知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守护父亲的决心。
她婉拒了阿姨要帮她寻找亲生父母的提议,专注于照顾日渐衰弱的父亲。
然而,命运却有自己的安排。
一个雨天的下午,小溪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报社记者,正在做一个关于90年代弃婴的专题报道,偶然发现了小溪的故事,希望能够采访她。
小溪拒绝了采访,但这个电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她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她意识到,秘密可能无法永远保守,而她也需要面对自己的来处,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选择。
随着冬天来临,父亲的病情明显加重。
有时他会一整天都认不出小溪,有时又会在深夜突然清醒,哭着道歉:“小溪,爸爸对不起你,不该瞒着你...”那些时刻,小溪总是握着他的手,轻声告诉他:“你给了我最好的爱,我从来没有怪过你。”
十二月初,小溪决定为父亲举办一个小型音乐会,邀请多年的老邻居和朋友参加。
她希望用音乐唤醒父亲的一些记忆,就像音乐曾经将他们紧密相连一样。
音乐会那天,家里坐满了人。
温暖的灯光下,老钢琴显得格外庄重。
小溪以《致爱丽丝》开场,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父亲的爱与感恩。
曲毕,掌声如潮。最用力鼓掌的是父亲,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那一刻,他似乎是完全清醒的。
“接下来,我想请我的父亲,林卫国先生,与我合奏一曲。”小溪的声音微微颤抖,但她努力保持微笑。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林卫国缓缓站起身,走向钢琴。他的步伐缓慢但坚定,仿佛在进行一场重要的仪式。父女俩并肩坐在琴凳上,就像多年前那样。
父亲颤抖的手指悬在琴键上方,犹豫了片刻。然后,在小溪鼓励的目光中,他按下了第一个音符。
《致爱丽丝》的旋律再次响起,这次是由父女俩共同完成。
虽然父亲的演奏时有停顿,有时需要小溪轻声提醒下一个音符,但他们完美地合奏完了整首曲子。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时,现场寂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的眼中都闪着泪光。
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他转向小溪,用异常清晰的声音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
那一刻,小溪知道,无论血缘如何,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父女情谊,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打破的。
音乐不仅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更将他们的心紧紧相连。
第四章:生母的日记
父亲去世三个月后,小溪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锁着的小铁盒。盒子藏在衣柜最深的角落,被层层衣物保护着,仿佛守护着一个珍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