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军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为她戴上项链。银质叶片在她锁骨间闪烁,如同他们眼中对未来的希望。
赵建军走后,林婉清全身心投入到茶叶事业中。她的产品逐渐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甚至有一些外地商人慕名而来。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秋茶收购季节,王大富故意抬高鲜叶收购价,想截断林婉清的原料来源。
林婉清临危不乱,一方面与茶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优质原料供应;另一方面开发新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抵消成本上涨的影响。
她还创造性地推出了“茶园认养”模式,让城里人出资认养一片茶园,每年可获得相应产量的精品茶叶。这一创新大受欢迎,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还为青山村带来了首批“乡村旅游”的客人。
寒冬来临之际,林婉清收到了赵建军从省城寄来的信和包裹。信中讲述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满是思念。包裹里则是几本茶叶种植和加工的书籍,还有一张省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介绍资料。
“我已与研究所教授联系过,他们对我们村的野生茶很感兴趣,明年开春可能来考察。”赵建军在信中写道,“婉清,我相信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林婉清捧着信,站在窗前望着远山。白雪覆盖的茶山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她越来越清晰的未来。
她轻轻摩挲着胸前的茶叶吊坠,嘴角扬起自信的微笑。
重生一世,她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开始带动整个山村走向富裕。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着茶山,孕育着来年春日的新芽与希望。
冬去春来,青山村的茶山再次披上新绿。林婉清的茶叶作坊迎来了第一个完整的春茶季节,忙碌而充满希望。
赵建军信中所说的省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专家,果然在清明前后来到了青山村。带队的是研究所的副主任李教授,一个五十多岁、精神矍铄的学者。
林婉清早早做好了准备,她不仅整理了茶园,还精心准备了不同批次、不同工艺的茶叶样品供专家品鉴。
李教授一行人到达后,先是考察了茶山的生态环境,对青山村优越的自然条件赞不绝口。随后在品鉴会上,林婉清准备的茶叶让专家们大为惊讶。
“这真的是你们自己制作的?”李教授品了一口明前龙井风格的绿茶,难以置信地问,“这水平已经不亚于一些知名茶厂了。”
林婉清谦虚地笑笑:“是我们摸索着做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李教授摇摇头:“不,已经很了不起了。特别是这种野生茶树的品种,我初步判断可能是一个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优良品种。”
专家们在青山村停留了三天,详细考察了茶树的生长环境,采集了样本,还对林婉清的制茶工艺提出了许多专业建议。临行前,李教授郑重表示,研究所愿意与青山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这里的茶叶资源。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原本还有些人对林婉清一个姑娘家搞事业持观望态度,现在连省里的专家都认可了,大家的看法彻底改变。
村支书赵老伯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主动召集村民开会,宣布将茶叶产业作为青山村重点发展项目,全力支持林婉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