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的湿热,像一块无形的、浸满温水的绒布,包裹着一切。小林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站在那栋名为“暹罗之忆”的公寓楼前,深吸了一口气。楼是旧殖民风格翻新的,白色的外墙镶嵌着深色的木制百叶窗,缠绕的电线和偶尔裸露的老旧砖石为其增添了几分“复古情怀”,而非破败。这正是她想要的——逃离国内令人窒息的压力和重复,在一个充满异域故事感的地方寻找创作灵感。
她的新家在四楼走廊的尽头。房间比照片上显得更空旷些,高高的天花板让脚步声产生轻微的回响。光线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替的条纹。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老旧木材混合的气味。
但很快,一种细微的不安感,像藤蔓一样悄悄攀上她的心头。
来源是那面镜子。
客厅墙壁上镶嵌着一面巨大的落地镜,边框是繁复的雕花黑漆木,镜面本身却异常光洁,甚至可以说…过于清晰了。每次她经过,眼角的余光总捕捉到镜中的自己似乎慢了那么微不可查的一瞬,或者一个极其细微的表情差异——她皱眉时,镜中的影像或许嘴角刚放松下来。
“时差?还是太累了?”小林揉了揉太阳穴,自言自语。她有点轻微的脸盲,不太擅长记住人的面孔,包括自己的。这让她对细微的表情和镜像变化格外敏感,也更容易产生不确定感。长期的失眠和焦虑让她精神脆弱,习惯性地怀疑自己的感知。
为了压下这种莫名的心悸,她决定出去逛逛,买点日用品,也顺便寻找些能带来安全感的物件。
楼下的街道喧嚣而富有生命力。摊贩的叫卖声、摩托车的轰鸣、香料的味道混杂在一起,与她房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拐过街角,她看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口挂着褪色的招牌,用泰英双语写着“阿赞颂古董与杂货”。
店里的光线昏暗,塞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开裂的漆器、锈蚀的金属佛像、一叠叠发黄的旧书、还有无数串各式各样的佛牌和护身符,它们悬挂在柜台上方,像一片沉默的森林。
店主阿赞颂是个干瘦的老人,穿着简单的麻布衬衫,正坐在柜台后擦拭着一个铜碗。他的眼神在小林推门进来的瞬间就锁定了他,那眼神锐利得不像老人,仿佛能穿透皮肤看到骨头。
小林有些拘谨地在店里逛了逛,那些古老的物件散发着时间的沉淀感,让她既害怕又着迷。她的目光被一盒零散的旧钱币吸引,其中一枚尤其特别:样式古老,边缘有轻微的磕痕,金属本身泛着一种沉黯的银光,上面雕刻的图案模糊而神秘。她下意识地拿起它,冰凉的触感让她微微一颤,却又莫名觉得…熟悉?
“喜欢?”阿赞颂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嗯…很有味道。”小林点点头,犹豫了一下,“我想买个护身符,能…安神的那种。”
阿赞颂缓缓起身,从密密麻麻的挂件中取下一枚。它并非常见的艳丽颜色,而是一种暗淡的、仿佛被岁月洗刷过的深褐色,上面雕刻的符文复杂而陌生,中心有一点几乎看不见的暗红。
“这个,”他递过来,眼睛依旧盯着小林,“它用‘色彩’守护你。注意它褪色的速度…那便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