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与瞿慕的接触,让林薇感受到吸引。他沉稳、周全,带着体制内培养出的那种不疾不徐的从容,这与她这个外地姑娘为了在私立学校立足,而不得不练就的锋芒与敏捷,形成一种互补。他欣赏她的拼劲和才华。

林薇也曾贪恋他那份自己暂时无法拥有的“稳定”所带来的安全感。尤其是每年招新生时,自己更像一个做销售的。而在日常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谨慎很多,领导时常说我们要树立好服务的意识,服务学生。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自己是私立学校的老师。

但他们之间,始终横亘着那条因身份差异而产生的鸿沟,以及随之而来的潜在“鄙视链”。她自己无法确定,如果他日真的携手,这种差异是会成为彼此扶持的互补,还是最终会演变成不对等关系的伏笔。这一切都让她很矛盾。

校际交流的次数增多,林薇和瞿慕的私下探讨也从讨论题目延伸到教育理念甚至生活观念。她发现,他们同样热爱教学,同样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样对生活品质有要求。这种相似让她心动,以为找到了灵魂的共鸣。但深聊下去,差异才真正浮现。他——瞿慕倾向于规划一条清晰、风险可控的人生路径。而她——林薇,或许是因为别无选择,更习惯在变化中寻找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他的稳定是她的向往,但可能也是她无法轻易踏入的围城;

除此之外,关于城乡婚恋的现实,林薇身边不乏例子。同校的一位女老师,来自邻县农村,最终与一位县城的公务员结婚。过程虽也谈及彩礼婚房,但大体符合“男城女乡”的常规路径,阻力相对小些。

然后,自己也是来自农村,周围人也劝她,找一个稳定的,家里是县城的,对自己来说其实就是一种阶层的跨越。多好啊!

女生的重生之——“嫁的好!”

而另一位家在县城的女老师,与一位来自农村、同样在私立学校打拼的男老师恋爱,却面临重重压力,女方家庭提出的“在县城有独立婚房”这一要求,就几乎压得两人喘不过气。婚后两人矛盾不断,远没有谈恋爱时那般甜蜜。

林薇自己是外地人,她深切理解那种在异乡打拼,渴望扎根却又无枝可依的感觉。

她想“等家访结束后,就跟家里人说这个事。”就像旁边同事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样的长期的稳定的“饭票”你可要抓住啊。

“那我……也算计一回。”林薇心里想道。

可就是这次寒假家访,让她之前所有的考虑和盘算通通推倒重来。

那这次家访,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学校安排家访一般都是男女老师混编在一起,毕竟家访的对象——学生有男有女,这样可以发挥性别的优势。同时家访也是个辛苦活,安排男女老师一块也可以降低疲劳感,毕竟“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次被安排跟林薇一组的是王叙老师,他比林薇还稍微早一点过来这所学校,但因为是不同科目,又跟班走,两人一直没在一个年级待过,所以顶多也就是个脸熟,见面打个招呼,至于其他倒没什么过多的交流。之所以出现这样奇葩的搭配,是因为部分老师被安排去忙准备迎接检查的事情去了,人手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