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到车里,把U盘插在笔记本上。画面一段段拖动,压抑的雨声好像都躲进了屏幕的灰噪点里。 23:43,苏晴撑着伞从南门进来,撑伞的手腕上确实有月牙手链。她的影子被门灯拉得很长,很单薄。 23:45,苏晴走进二号楼,电梯门合上。 00:07,一个戴鸭舌帽、穿浅色风衣的人从二号楼出来。雨很大,门外的灯把雨斜斜地梳向地面。她低着头,看不清脸。 那个人的身形、步子,和苏晴太像了。 00:13,那个人从南门出去。 00:16,南门外的街口,有一辆黑色私家车停了两秒,又缓缓离开。车牌被雨水打得模糊。
01:06,朋友圈那条动态出现。 她再拖动回放,指尖发凉: 00:58到01:12,南门门岗无出入记录。 ——这意味着,朋友圈不是在小区门口发的,或者,发的人没有从南门出入。 还有一种可能:那个人根本没有再次经过门岗。
林瑶把画面拖到最大,盯着00:07那一帧,与23:43的那一帧交替播放。 仿佛两个世界在她眼睛里重叠:一个是她认识的苏晴,另一个是雨里戴着帽子的“苏晴”。 她的心跳变得很慢,像是试图让每一格都跟上画面的闪烁。
她把电脑合上,调整呼吸。 “不是自杀。”她对着黑掉的屏幕说,“至少,绝不是她一个人‘完成’的。”
她把车窗摇下了一点,雨气带着铁腥味钻进来。 雨停了,天空却更暗,像一块吸水的棉布。 她在驾驶座上坐直,第一次感到一种类似“被人盯上”的寒意——不是来自窗外,而是来自手机屏幕的反光: 她在玻璃上看见自己的脸,和身后空空的座位。 空无,却好像并不空。
手机在此刻震了一下。陌生号码发来一条信息:
别查了。下一个就是你。
她把那条短信盯了很久,才发现自己的手已经攥紧到指节发白。 她没有回。她把手机调成静音,把那条短信截图,发给了自己工作邮箱,还附了两句话:“备份。若我出事,请把U盘里的监控交给警方。”
她知道这句话过分戏剧。但她也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没有回头路的细线。
上午九点,雨歇,天亮得不情愿。 城报社会新闻组群里一片忙碌,“熙岸坠楼”成了今日重点线索。 编辑@她:“林瑶,你是熟人,先别发稿。你盯线。任何变化马上回报。”
她回了个“收到”,又看到一个名字在对话框上方闪了一下——韩哲。 备注:苏晴•男友。 她点开对话:“你在哪?” 那边很快回:“医院。”
“哪家?” “市二,法医说要做检查。我……” 对话突然断了,像是被人按掉。
林瑶盯着屏幕两秒,抓起包往市二医院走。 雨后的街有一种旧金属一样的光泽,她在红灯前停下,心里有一条细狭的预感,像风从门缝里钻进来。 她不知道那是什么。她只知道,自己要在它之前,到达真相。
第二章·疑云初起
市二医院法医科门口,走廊尽头的白色门板上贴着一张“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韩哲站在门外,黑T恤、牛仔裤,眼窝深,昨夜没睡的样子。他看到林瑶,嗓子眼像被什么剐了一下:“你来了。”
“你为什么不接电话?”林瑶问。 “我一直在这儿。”他抬了抬手,露出手背上被雨泡发的皮肤,“手机没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