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电梯轿厢的镜面擦得很亮,映出几张口罩后的脸。林瑶盯着镜面上边缘的一道极细的灰:像指甲划过又被雨气糊开的痕迹。她意识到自己在用新闻的目光扫过一切——把每一个可疑的点都记住。

二层,苏晴家门口。封条在门缝处搭着,像一道浅浅的白线。女法医轻手拆开,众人进屋。 客厅整齐,路由器灯在角落里一暗一亮。阳台上晾着一件浅色风衣,肩头还排着细密的雨点余痕。 “别碰风衣。”周启南提醒。

林瑶径直走向门背后。昨夜她看到的那道由内向外的水渍还在,像一笔过于轻薄的注释。 “锁舌上没有完整指纹,只有手套面摩擦的模糊痕。”女法医俯身,“门链的卡位上粘着一缕细纤维,像透明线的残留。” 林瑶吸了口气。她想到昨夜便利店的一次性手套。想到00:07的出门身影。

“别试图还原细节。”周启南低声,“记住它的意义就够了:门从内侧被人‘关好’,但那个人离开了。” “也就是说,这不是自杀,也不是单纯的坠落。”林瑶说。 “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你的推断和我们的方向一致。”

书房的电脑还保持着昨夜的状态,屏保上漂浮着苏晴旅行时的照片。技术员接上移动硬盘,迅速镜像备份。 “她昨夜22:04给我发过邮件。”林瑶说,“标题是‘如果我出事,找林瑶’。” 技术员挑了下眉,“她还在写一个未保存的文档。系统里有自动恢复临时文件。”

几分钟后,屏幕上弹回一份恢复的**.tmp文档。开头一句——

如果我出事,找林瑶。 项目:KYC+合规风控(甲方:衡律) 可疑点:数据包超范围 / 实地核验走形式 / 外采团队身份不清

文档往下,列了四点: 1)假证样本与模板编号相同,疑似同一来源; 2)有人能复制门禁卡,刷进她的楼层; 3)面容解锁被记录为两套“外貌”,第二套非本人; 4)“替身”雇员在工位旁出现过(备注:林可曾经“借过外套”)。

文档最底部卡在一个半截句子上:

——若我朋友圈在死亡时间之后仍发出动态,请确认手机在谁手里。 定位可以伪造。地点也可以是手动选择的“熙岸南门”……

林瑶的喉头一紧。她想起01:06的那条朋友圈,想起那张雨幕下的南门照。 “她早就知道定位不可信。”她说。 “是。”技术员翻看系统日志,“昨晚23:57有人插入过一支外接设备,拷出过门禁记录截图和摄像头片段,操作时电脑登录账号是——suqing。” “她自己做的备份。”林瑶盯住屏幕,“她在被害前,手里已经握着一条链子。”

周启南把她拉到一旁:“你提过威胁短信。” “今天凌晨。”林瑶打开手机,给他看那句“下一个就是你”。 周启南接过,扫一眼号码,“不在实名库。临时卡,很快会注销。”

客厅里,法医把一个小小的塑封袋递过来:银珠手链的替件,扣头处的月牙被刻了两道很浅的划痕。 “这不是她常戴的那条。”林瑶蹙眉,“她的月牙扣是哑光的。” 女法医点头:“这条是抛光的,材质成分也略有差异。像是替换件。”

替身的概念在空气里慢慢具象化:一件风衣,一顶帽子,一条手链,和一张‘能刷脸’的脸。 林瑶忽然意识到:00:07“像她的人”从二号楼出来时,风衣肩头的雨痕很浅——像是刚从屋里拿起穿上的,并没在雨里走多久。而23:43的苏晴进门,肩头的雨痕很重。 两件风衣。两条手链。两个“外貌”。 这不是巧合,这是流程。